为什么讲河北人?晚唐五代,与唐朝关系复杂,河北三镇多次兵变,又多次被屠戮,多次影响北方政局,悲哉壮哉河北人!“自古燕赵出义士,却少天子之祥”。
河北人性格:善良朴实、坚毅执着
河北历史英雄:毛遂自荐毛遂、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千古名将乐毅、三国猛将张飞。
(一)、河北三镇
河北三镇:安史之乱后,形成范阳节度使(幽州)、成德节度使(赵)、魏博节度使(天雄军),又称河朔三镇。“牙兵”、“牙将”,是藩镇割据的核心力量
河北三镇特点:1. 兵强马壮、军力强大、民风强悍、产良马(“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2. 兵骄悍将,朝廷官员无力管服士兵将士,乱兵是唐朝藩镇割据一方的特色,所谓“长安天子,魏府牙军”。3. 唐代灭亡前夕,仍奉唐朝为正朔,“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二)、河北三镇与唐朝关系
河北三镇与唐朝关系: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需要朝廷名义上册封,才可以名正言顺,而朝廷需要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来守卫京城。
河北三镇与唐朝关系的记载: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河朔三镇拥有为数众多的军队,使其在朝廷的削藩战争中拥有兵力上的优势,这也是朝廷对三镇的讨伐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
三镇兵力:卢龙镇应有兵五万至七万左右。魏博镇在田承嗣时有兵十万,至建中元年田悦为节度使时,魏博有兵七万,在魏博镇的辖区内,可战之兵在七万到十万之间。成德镇元和年间辖六州之地,其建镇是在“肃宗时,(李宝臣)举恒、赵、深、冀、易、定六州战卒五万人,马五千匹,以归听命。”后辖区又有所变化。由此可知,成德镇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兵力应在五万上下。
河朔三镇兵力如此强悍,一旦联兵反唐,唐朝朝廷就不得不面对总数在十七万至二十二万之间的叛军,而唐朝全国军队的总数也不过八十三万至九十九万之间。虽然三镇军队数目和唐朝全国军队总数并不是同时代的统计数字,但由于吐蕃和南诏对唐朝日益严重的威胁,唐朝go-vern-ment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驻扎的兵力不断增加,因此唐朝能够用于对付河朔三镇的兵力十分有限。元和年间,唐朝朝廷发动二十余万大军讨伐成德王承宗,但是这些藩镇兵分属于各镇,以至作战时“莫肯率先,递相顾望”。朝廷的神策军则是由宦官统帅,而且“多是市井屠沽,庇身军籍,未经战阵,难以成功”,最后不了了之。 821年正月~824年十二月 ,朝廷又以十五万军队讨伐成德王廷凑也是劳而无功。
虽然河朔三镇既有独立的倾向又有独立的实力,但是河朔三镇所有的节度使都接受或请求过朝廷的册封,就三镇而言,它和中央的战争多数是朝廷拒绝藩镇的请求而导致的。这种情况表明河朔三镇的割据只是对唐朝go-vern-ment的独立而不是对中国的分裂。
《宋史》:“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三)、河北三镇与梁晋的关系
唐末黄巢起义之后,河东(晋)、宣武(梁)二镇迅速崛起,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将河北三镇作为拉拢、争夺的目标。。河北三镇之间的合纵关系逐渐瓦解,三镇与河东、宣武集团的合纵连横关系不断演变。
906年,朱温篡唐。河北三镇亦有枭雄割据:刘守光称燕帝,成德王镕封赵王,魏博罗绍威封邺王。
然而梁晋争霸,三镇经常要站队。1. 刘仁恭的节度使是李克用攻下幽州后为其表奏的,却自立山头,与河东有仇。2. 王镕先附李克用,后附朱温。3. 罗绍威为解决牙兵之患自伤元气,只能归附朱梁。
后来河东沙陀崛起,三镇皆被灭,魏博的牙兵银枪都甚至成了李存勖亲兵。三镇虽仍留节度,但已经不再有割据的本钱了。
《唐末五代河北三镇割据的衰亡》——“河北大学”专刊:
成德、魏博二镇与河东或宣武结成主附联盟,割据性开始出现弱化的形势。幽州镇则保持着较强的割据性,并与河东、宣武集团产生矛盾和冲突。
唐末后梁时期,河北三镇的割据性进一步弱化,魏博、成德二镇节度使和刺史的任命开始受到河东或宣武集团的干预,在经济和军事上不得不支持河东或宣武的对外兼并战争。幽州割据力量最终为河东集团所灭。
后唐时期,三镇节度使基本上由后唐政府任命,三镇刺史任命权也归于后唐中央,三镇赋税上供中央,中央政府有权调配三镇军粮,魏博牙军再次被消灭。后晋时期,河北三镇割据进一步走向衰亡,魏博、成德二镇辖区被调整和分割成若干小藩镇,雄藩巨镇不复存在。唐末五代时期的河北三镇,不仅是影响五代政权更迭的重要力量,而且对中原与契丹政权的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魏博的故事
“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尽有河北兵也。”
魏博兵变,朱温屠杀
905年,魏博李公佺兵变。906年,罗绍威向朱温求助,朱温的军队屠杀大多数牙兵和家属,一句除掉了牙兵问题,但是魏博的政权也被削弱。期间,罗绍威以近70万牛羊供养朱温大军。梁军离开时,罗绍威再以上百万铜钱相送,魏博积蓄为之一空,之后不得不听命于朱温。
杨师厚建立“银枪效节军”
912年,杨师厚作为魏博节度使,建立银枪效节军,属于私人护卫部队。这是由于节度使们担心被部下干掉,所以养了很多私人武士,以此自卫,也用来震慑其他有野心的大将(唐末五代节度使被杀的不在少数),节度使以牙军控制在军队,使得军队服从于其一人。又因牙兵兵员为军中“魁伟强力者”,骁锐善战,且待遇优厚,此军遂成为魏博最精锐的部队。
李存勖占领魏州建立前银枪军
杨师厚卒,末帝惧魏博牙兵骄横难制,便割天雄军相、卫、澶三州别为昭德军,以张筠为节度使。魏、贝、博三州仍为天雄军,以贺德伦为节度使,以分魏博牙军势力。魏州牙兵不从,牙将张彦煽动牙兵说:“朝廷以我军府强威,设法残破之。况我六州旧为藩府,未尝远出河门,一旦离亲戚,去乡里,生不如死”,发动兵变。逼其上复魏博六州之地。末帝不从,李存勖以极大的智勇,杀死张彦等为首七人,兵不血刃,占领魏州,将银枪效节军八千人置于自己麾下,号帐前银枪都,以为亲军,皆勇悍无敌。
魏博银枪军在多次战役中为晋军立功
夹河之战。实赖其用,屡立殊功成为一支极其勇悍的亲军劲旅,在对后梁作战中得其死力,功勋卓著。以李建及为帐前银枪都大将。胡柳陂之战时,梁军贺环结阵而来,晋军惊溃,周德威不能制止,父子皆战死。李存勖只好据高丘收散兵。陂中有土山被贺环引军占领。李存勖对将士说:“今日得此山者胜,我同你们一起夺取它。”即引骑兵先登,李从珂与银枪大将李建及率银枪军继进,遂控制制高点,入夜,李嗣昭、李建及率银枪军大呼陷阵,梁军大败。
河北三镇势力的陨落
李嗣源即位期间,效节军再度兵变,被李嗣源一举剿灭。自此,河北藩镇势力画上了句号。可谓“强也军力,败也军力!”
补充:夹河之战
五代时,梁、晋之间的决战。
917年冬,晋王李存勖占据河北,遂兵锋南指,夺取黄河重要渡口杨刘城(今山东东阿县北杨刘村)。
918春,梁将谢彦章 * 杨刘城,决黄河水以阻晋军,为晋军击败。尔后双方调集重兵在胡柳陂(今山东鄄城北)决战,梁军被歼近三万人,晋军大将周德威父子战死,损失近三分之二。战事陷于胶着状态。
919年,晋军在澶州德胜(今河南清丰西南)夹黄河筑南北两城,屯兵据守,以浮桥相连。梁军也在德胜上游十八里处的杨村夹河筑垒,造浮桥相通。双方遂在杨刘、德胜、杨村等三地夹黄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923年,李存勖趁梁军结集于德胜城之际,用大将郭崇韬、李嗣源之策,率轻骑自杨刘渡河,奇袭汴京(今河南开封)。梁文武百官开城迎降,梁末帝卒,后梁遂灭。前线梁军闻讯后,亦解甲归降。夹河大战,梁、晋双方均倾力而出,前后历时六年之久,是五代时期时间最长、伤亡最大、争夺最激烈,同时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