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藏在天堂的爱》,说的是一个父亲藏得很深的爱意,深到女儿感受不到认为这是压榨自己接济他们宠爱的弟弟。文章最后,女儿体会到了父亲的爱,但父亲已过世。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第一个就是“偏心”,第二个就是“爱的艺术”。
怎么样的一种爱的不对等,会让女儿那么渴望父亲的爱,又一次次地看他对弟弟的好而在卫生间崩溃大哭?怎么样爱的不对等,会让女儿对自己得到的爱和关怀都有怀疑感?所谓偏心,孩子感受到的,不过是偏爱。同样一件事,自己做和弟弟做,得到的反应不同。只不过,父母没有像在意弟弟那样在意自己。似乎家庭里面,父母都是偏爱小的,偏爱儿子。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但,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时间和机遇。总有那么一个孩子,来的时候刚刚好,刚刚好你会照顾一个人,有精力有能力也学会了爱,以最好的状态自然能得到好的回馈,从而良性循环,结果是更爱。而那些没有得到良性循环的孩子,在这样的比较中习得了“无助感”,对自己的失望也对父母的失望,让他们更致力于追逐和得到。
偏心,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童年期的安全感是可以治愈一生的,否则,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期。
同样,我们也会发现,虽然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有对比,难免会有更喜欢。因而,需要我们更理性。用同一个标准对待孩子,同样的错,同样的处罚强度,同样的成果,同样的表扬力度。不是说,都要一样。只是,倾注的心力,要对等。或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感觉自己被爱,也爱对方,感激对方的出现。
这里,想到龙应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很多人给小宝宝带了礼物,在夸赞着小宝宝。大宝宝,一个人落寞地站着。龙应台及时关注到了大宝宝,过去摸着头抱着大宝宝安抚。大宝宝问“我眼睛不好看吗?我不可爱吗?”之后,亲友给小宝宝带来礼物的同时,也给大宝宝带来礼物,恭喜他有了弟弟,从此是一个哥哥了。在关注小宝宝的时候,不要把太多本属于大宝宝的注意力转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