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幸福并非取决于他在物质上的丰盛,或是拥有权力时的盛气凌人,而是取决于他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
很多人在投资上的失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一心只想着赚钱,而忽略对智慧和美德的追求。当账面上有所浮盈,便匆匆卖掉,美其名曰止盈。当账面上浮亏过多,又忧心忡忡,怨天尤人,赶紧止损了事。
若没有智慧作为根基,何来的定气和定力在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中有所收获呢?
古雅典哲学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在本书出版之前,本书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在网上受到非常多的争议,原因在于他所看好的康美药业暴雷,网上不乏讽刺挖苦之言。
而这些挖苦闲大的人,很有可能在一开始还是他的追随者,跟着买了康美药业,在康美暴雷之后,便通过挖苦来泄愤。
恰巧,我的一个朋友也因为看了闲大的文章而买了康美药业,随后连续跌停,让他痛苦不堪。更让人郁闷的是,闲大看好的股票有很多,除了康美还有茅台、阿胶、格力等企业,而他却“只”选中其中暴雷的这一支。
相信跟他有同样经历的不在少数。
闲大本人虽然持有的股票其中一支暴雷了,但他的组合从公开到现在,整体仍获得了超过30%的复合收益。
这能怪谁呢?
跟着闲大买股票的人,很多并没有真正学习闲大的投资智慧,而是选择偷懒,照搬他所投资的股票。然而,没有智慧支撑,即便是照搬,也不能搬的彻底,而是选择投资组合中的一二,甚至只搬其一。
在所选择的股票暴跌之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推荐股票的人,并且忽略掉这个人背后的智慧和美德,以及他获得长期成功的根基。
何其叹也。
若是一个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后得到不好的结果,是不是应该由他自己负责呢?
巴菲特在投资的过程中,亦不乏错误的投资决策,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嘲讽自己的投资错误。但即便有这些投资失利,巴菲特仍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超过20%的复合收益。
为什么巴菲特做出了一些错误的投资决策,仍成为了投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呢?
其中的根本在于他的投资智慧,以及对这些投资智慧的坚守。
所以,想要从投资中获利,最好不要照搬别人的投资组合,即便是现在跟着巴菲特买了可口可乐,也成不了他那样的投资大师。
相反,我们应透过大师们的投资组合,了解其背后的投资智慧,并以这些投资智慧为基础,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
闲大一直是一个慷慨的分享者,本书虽然语言啰嗦,但不乏智慧的光芒。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要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二是要创建自己的“诺亚方舟”,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首先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一心只想着赚钱,而是透过利益,了解市场运行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建立什么样的投资原则从市场中获利。
要学到有效的知识,需要我们向真正投资大师学习,而不是在网上听某一个无名小辈夸夸其谈。闲大在书中便谈到自己在投资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8年看到彼得·林奇的书,才在市场上有所斩获,在阅读了费雪以及查理·芒格、巴菲特的著作更使自己的投资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查理芒格说:忽略掉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而一意孤行,是愚蠢的。
牛顿说:我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系统,我们不仅可以向闲大学习,还可以像闲大一样,向那些有长期公开记录证明,当之无愧的投资大师学习。
其实,要理解闲大的投资系统,也需要很多知识作为根基才行,鹦鹉学舌,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闲大在书中说,要集中投资优秀的企业,并且长期持有它们。
但是,如果你并不懂商业,连看财报的能力都没,拍拍脑袋,就跟着贾跃亭一起为梦想窒息,长期投资了乐视这一家企业,最终的结果怕是不仅不能赚到钱,还会血本无归吧。
闲大在书中的第二个核心观点:与优秀的企业风雨同济。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投资的一家企业价格已经上涨很多了,还不卖掉呢?
投资获利的根本来源有两种:1,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2,从投资的资产中获利。
如果是通过投资的资产获利,仅仅因为价格上涨就把它卖掉,岂不是错过了它未来的收益以及成长了?
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具有两个特征:1,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2,盈利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盈利的稳定性,都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一般说来,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企业,他们所在的行业非常稳定,不会被轻易颠覆;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具备领先的竞争地位,不会让恶性竞争侵蚀自己的利润。在市场上真正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企业少之又少,卖掉他们很难通过同样的价格买回来,而通过长期持有它们,就可以获得相当不菲的收益。
把投资当生意一样看待,是一种投资智慧。
选择投资伟大的企业,风雨共济;是一种更深彻的投资智慧。
《慢慢变富》便是这种智慧的布道者,书中一些观点不断重复,甚至不惜让自己显得啰嗦;只能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因为真正顿悟到这种投资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