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奇葩说》在谈论的话题是“大学刚毕业,我生活拮据,父母愿意支持,我们要不要啃老?”
听到这一辨题,我第一反应是,怎么能“啃老”呢?不是说有没有尊严,而是觉得“啃老”一定是不孝顺的行为,不应该。
听完辩手辩论,导师发言,我都没彻底改主意,虽然薛兆丰引用“什么时候是开酒瓶的最佳时期”的经济学问题论述正方观点,对我来说很有说服力,虽然我也理解冉高鸣提到的父母看他喷火、训兽时的心疼,虽然我也赞同陈凌云说的“机会成本”例子对比的说法,但我总觉得,这个题不光只有我们的生活,还应该考虑父母的生活。
直到女神秦海璐说,她现在会时不时“啃老”,让父母帮忙做点事情,不是真的要剥削、榨干他们,而且让他们感觉我们始终需要他们。
确实,“啃老”有很多含义,指物质层面也指感情层面,而且谁说被啃的那一方一定是弱势,一定是悲伤的事。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很多时候索取不一定是因为自私,付出不一定是因为无私。双方会慢慢转换角色,在感情上的 “给” 和 “要” 也会以新的方式达成平衡。
对她说的话特别有感触,因为前几天刚和我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也是关于需要被需要的问题。
我说了几句气话激怒了她,她回了我好多话,中心意思是,我们年纪大了,没本事没能力,拖累你们俩姐妹了,你们的恩情我都记着,我会还的。明显这也是气话。
我给她道了无数次歉,打了好几个电话,又发了长长的短信才好。
这件事让我难受了很久。为了让她不要那么难过,我主动认错道歉了,其实当实我还觉得她说话很伤我的心。不过,通过它我想明白了一些事。
父母与子女之间真的没有绝对的主动和被动、强势弱势。我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了,而他们年龄大了,体力衰退,表面上看,我们不再需要他们,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但实际上,相比他们需要我,我更需要他们。
我是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转换到新的家庭角色需要时间,适应新的角色需要过程。我没有因为多了老公,孩子,觉得心里更热闹,相反,更孤独了。
我成了一个新家的女主人意味着,我必须离开有的家,从原有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不再是伞下那个,快速扮演起举伞的人,为我的孩子撑起一片天。而如果这个时候,另一半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我就瞬间觉得自己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孩子还小,他不懂我;老公同样也不懂我;婆婆也不太懂我;爸妈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参与我的生活了;姐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感情上疏远了。
这个时候,爸妈需要我帮忙,其实是帮我的忙。帮我找到一些存在感、被需要感,这也是给了我一个渠道与他们再次建立情感链接。
就像女神说的,父母子女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啃,分不清的。可能国外的人可以分得开,他们文化如此,无可厚非。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很难。但我倒觉得没什么不好,这样的微妙关系更有温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