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心,父母效能训练,即P.E.T作坊的中国督导。这本书相当于她的线下培训讲师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很鲜活,很接地气,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之一。
她践行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方式帮助了非常多的中国家庭,也改变了一些家庭的养育方向。她还有一系列的课程,也很吸引人。
这本书共有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和自我调整等6个章节,每个章节里有5-10个小节。每一章节里的小插画亲切又可人,让人感觉很温馨,这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原因。
每个章节里的内容不是大篇幅的说教,而是用生活中的案例带给读者亲近感,有一种这说的就是我的感受。娓娓道来的文风,很容易带领读者更想深入阅读,真有一种手不想释卷、欲罢不能的感觉。
文中还有一位小小朋友,叫小满格,是作者的侄女,她和侄女之间的沟通方式,也陪伴着小满格的成长。
有几处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01 不越界
所谓不越界就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先给大家说一个越界的典型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为他人夹菜,当然也有人为我们夹菜。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回想起来,是不是每次别人给我们夹菜,我们都是欣然接受,还是觉得不太舒服?是否也和我一样,要么有压力,要么有担心,要么根本不喜欢?
身为母亲的我,曾经也常为孩子夹菜,生怕TA没有 吃到,自认为很好吃,也想把好吃的给孩子。其实, TA也会说,我自己来。我也看到,TA不是特别喜欢 吃,因为TA把我夹过去的菜放在碗里好久。
中国人,讲客气。主人招待客人的方式之一就是给他们夹菜。现在,我们知道了夹菜让人不舒服,剥夺了他喜欢吃哪道食物的权利,这就是越界。
如何做到不越界?“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是要求”。尊重他人,同时也尊重自己。(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坚定)
02 不评判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评判,贴标签是评判、表扬也是评判,评判会带来分离感。评判自己,就远离了自己;评判他人,就远离了他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喜欢说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评判就会让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卡尔罗杰斯这样比喻评判的态度:当看着日落 时, 我们不会想要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
不评判就是接纳,接纳当下的状态,接纳本来的样子,不期待,不命令,不要求。
03 倾 听
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讲沟通,沟通从不评判、从倾听开始。倾听就是要有积极的回应,如果是不注视讲话者,也不回应讲话者,或者回答得心不在焉,都不是倾听。
倾听孩子,首先再心态上要做到不评判孩子,接纳孩子当下状况,感同身受地同理孩子,然后有语言上地回应。回应地过程是描述客观事实,表达或猜测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如:今天你输了三局棋,你很失望,难过,怀疑自己。
所以,当我们成年人,看到孩子或者听到孩子很难过,生气,可以先从放下身份,尊重孩子,从倾听开始:说说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何止是孩子需要接纳和倾听,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
04 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再次重温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沟通方法,同时也再次学习如何做父母。与其说是一本讲述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让父母疗愈自己,成长自己的书。
我们不需要站在孩子前方指引往这边还是往那边走,也不是在孩子后面拿着鞭子鞭笞他们,而是当我们自己成长了,当我们学会了正确的爱孩子,爱自己,才能在背后远远带领孩子。
无条件的爱孩子,就是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都会爱孩子这个人,爱这个生命。
最后分享文中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弗洛伊德曾说,再完美的父母也会养出伤痕累累的孩子。托马斯戈登博士则认为,比起完美,做真实的父母更重要。
“内省不疚”,在每个当下,你就是最好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