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攀登鹫峰和阳台山
经过一个冬天之后,我们累积了一身负面的东西,这些东西都需要尽快释放掉,这就是一个熵增熵减的过程。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由于自身的熵增必然走向无序和死亡:一个系统要实现或保持一种有序状态,就必须向环境开放,引进负熵,以抵消自身的熵增。任正非关于这个理论有如下描述:






公司的运作应该是一种耗散结构,应该让公司在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之间交替进行,这样公司才能保持活力。
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不会有了,肥胖病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那我们为什么要耗散结构呢?大家说,我们非常忠诚这个公司,其实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续。因此,我们把这种对企业的热爱耗散掉,用奋斗者,用流程优化来巩固,奋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与先得到再忠诚,有一定区别,这样就进步了一点。我们要通过把我们潜在的能量耗散掉,从而形成新的势能。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绝不允许组织出现熵死,这个黑洞就是怠惰,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听起来,熵增熵减理论对企业很适用,对人又何尝不是呢?
当你走在山里时,道路不可能一直径直往上,你可能会突然遇到下坡路;你也不可能一直有诸多行人相伴,你走的道路可能愈发人烟稀少,宁静和孤独始终与你相伴。但我觉得这都是主旋律,都是可预期的规律,你知道事情不可能一直顺利,你知道日子太舒服了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出现问题,你也知道痛苦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就像你永远不能预料所有路况、预见到柳暗花明后的风景,所以只能坦然接受,按规律行事。这一路上会有风景,也有疲惫和倦怠;会有眺望,也会有无法穷尽的山的那边带来的迷茫;会有无穷活力带来的美好和喜悦,更会有不可预期的艰难险阻和道路崎岖。好在,不可预期的是道路,可预期的是情绪。
山里很漂亮,只有初春的迹象,因为叶子还没绿,花儿也没有全开,但偶尔在道路转弯的某个角落你会发现杏花盛开,蜜蜂嗡嗡盘旋在花朵上方。在山里或者乡村,宁静是主旋律,偶尔的喧嚣不会显得吵,只会衬托出宁静,比如虫鸣鸟叫,风声,蜜蜂嗡嗡,狗叫,树影斑驳婆娑,而在大都市里,喧嚣是主旋律,宁静相比之下倒显得来之不易。宁静可以医治创伤,可以让人充满活力,始终如此。
我们走在山里,历经4个半小时,下山时可谓筋疲力尽,但拥抱春天这件事是值得的。初春三月尽管山川树木看起来像晚秋,但希望早已孕育,正如当你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春天已经来了,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