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身在世,心出世》(解读论语第264天)
日经第598篇(宪问第十四)
经典原文: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圣人不会辟世,就在这红尘中修行,在世间出淤泥而不染,反而是来救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而贤者呢要次于圣人,会选择逃避红尘,他们不要名、不要利、不做官,远离名闻利养。对自己的言语、行为等等一切都很谨慎,为避免灾难,在乱世中贤人就会隐居。
避地就是隐居,要隐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得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能够清净下来,能够好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
避色就是很懂察颜观色,审时度势,一旦君主(或者领导)不再信任、重用自己,在礼数上疏远,在态度上变化……那就赶紧走为上策,再不走恐怕有灾祸来临。
避言就是听到君主(或者领导)说的话、讲的言辞,能察言观色,比如:语气中厌烦你,根本不想留你……有智慧的人,一般走为上策。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听过吧,当时,范蠡和文种两个人辅佐勾践,灭了吴王夫差。
但勾践这个人是一个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人,范蠡能看出来。所以灭了吴国打下天下后,范蠡就劝文种赶紧走,他感觉勾践态度已经不对了,得找一个地方隐居,避免杀身之祸。
结果文种不聪明,没有范蠡有智慧,他说不会的,我们辅佐勾践,功劳这么大,他不至于这么忘恩负义吧?!
范蠡看劝不动他,只好自己走了。走前留下一句话: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最终文种果然被勾践杀了。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这里讲的就是:贤者的智慧在于非常懂得识时务。孔子对贤者很是敬重,但并没有苟同。
论语里有提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大意就是孔子很感叹说,在山林里面隐居的鸟兽,我怎么能够跟他们同群生活呢?用影射的手法说明自己不能苟同于这些隐士贤者。
天下人各有其道,孔子不愿随波逐流,与之同流合污,他出淤泥而不染,同隐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可以看出,圣人要高于贤人一筹,身在世,心出世。
有人说:自己度了,才能出去度人。首先要找一个地方好好清净修行,等把自己的智慧弄开悟了,把道德修养都修好了,再出来跟世人接触,度他们。
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下,这度人妨碍自度了吗?并没有,对吗?所以,我们就能明白,圣人的心量更为广大,他们看的更远。等你从深山老林修炼好了再出世,也许世界都变了。
什么叫出世?出世就是在现前的生活、为人、处事、接物的境界里,你觉悟了,心里放下对名闻利养的贪念,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再执着,学会放下,不再自私自利,不再有贪瞋痴慢疑。
闲停必生恨事,一个心中没有正事的人,不是好人。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排满,不去胡思乱想。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都是从相上来看,其实,更重要的是从心上来讲。一切境界唯心所现,境由心转。你给出什么振频,就会收到什么境遇。
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如果总是随着环境换房子,那不得累死。其实,从心上找原因,住哪里都一样。
当你有一个善的念头出现,一切有关善的工具和信息都会召感而来;当你有一个恶的念头,一切有关恶的工具和信息也会召感而来。
孔子这里说的有点类似于需求六部曲:就是从环境(人、事、物、时间、地点)、到行为(做什么?)、到能力(如何做?)、到信念(为什么?)、到身份(我是谁?)、到精神(为了谁?)的一个过程。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层次需求都是安全,也不是所有人的最高层次都是价值实现。
孔子的这个话,用在现在,可以点拨我们二个点:第一,自己要树立更高的志向和目标。人生到老最终都是一场空,那如何更好的提升自己,做一个贤者是关键。
第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想用人,得先把嘴巴闭上,不对人恶语相向,把八颗牙露出来,眉开眼笑,不对别人蹬鼻子竖眼。
再然后就是把环境打造好,不让人感觉你这边勾心斗角。让整个环境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向上的文化。
这样,贤者们才愿意过来,否则以他们的觉察力和智慧,他们会选择:辟言、辟色、辟地、辟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