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四早上7点,天空灰沉沉的分不清是阴天还是雾霾。不过这对河北考生小高来说,早习以为常。
进入冬天,他站在教学楼里,基本上再也没看到过500米外的食堂顶棚。
今年PM2.5首次突破1000的时候,一向严肃的班主任居然破天荒的和班里70个低头学习的孩子说了一声“以后吃饭慢点跑,剧烈运动对身体不好”。不过对河北考生来说,与其记住班主任唠叨,还不如记住5个英语单词来的实在。
小高是个“争强好胜”的孩子,不仅爱在学习上争成绩,就连吃饭排队也争。早读下课铃响,他每次都第一个冲出教室,以全校前十的速度到达食堂。这就和他在成绩上的表现一样,全校前十。
不过也有例外,高三上学期最后一次月考,他考了全校12名。
时间往前推两周,河北正被入冬后的第一场流感侵袭,小高不幸“中招”。高烧38.5℃的他,硬是死撑着身体考完了的月考的最后一科。
用小高的话讲“高三怕生病,更怕请假”,学习只要落下一节课,那就跟不上了。
没办法,他盯着693分的北大录取线,一刻也不敢放松。
2、
高考和雾霾是一把尖刀,扎在河北人身上,疼却拔不出来。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道有一个叫做“中国城市”的贴吧,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为自己的家乡刷帖,有的城市在被黑,有的城市被夸,有人黑别人的城市,有人维护自己的城市,地图炮开得一片轰轰烈烈,但在这一片混战中,却没有看到河北的任何城市上榜。
不管是被夸奖也好,被维护也好,甚至是被黑也好,全都没有。河北好像隐身一样。当然河北人都习惯了,天天笼罩在雾霾中的河北,本来和“隐身”没什么区别。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特别火的问题,“为什么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里河北占了七个,却没有北京?”借用河北某位领导的话“中央让治理环境,那你至少把税交这边吧,要不然我们哪来钱治理?”
河北人都知道,但凡能力强的人都去外省了,要么北上,要么南下。但仔细想想这些背井离乡的河北人,他们真愿意出去吗?肯定不想!但又没办法。
河北考生想在本省上个好大学,考700分都没用,因为河北压根就没有顶尖大学。河北仅有的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它还在天津。
2005年9月倒是有一所211——华北电力大学,但2005年10月,这所大学的本部却迁到了北京,只在河北剩了一个空皮囊。
每年6月,全中国的人仿佛都在盯着那个高考神话——衡水中学,大家都习惯讨论着衡中今年一本会被录取多少,又有多少人考进了清华、北大。
但全国人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只有河北出了个“衡水中学”?
还好每年衡水中学都能给河北人长脸:2017年,衡水中学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是175人,比去年增加了36人。
其实衡中,就是整个河北高中教育的缩影。毕竟出生于河北的考生,在高中三年都要经历着属于自己的“衡中”日常。
每天5:30起床,要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起床穿衣洗漱,收拾床铺打扫卫生,就连被子都要求被叠成豆腐块,铺面不得有丝毫的褶皱。
每天要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完成教室、食堂、教室两点一线的路程。每天谁第一个到达教室,谁最后离开教室,老师都会有十分详细的记录。仿佛谁学的时间越长,谁就能考上好大学一样。
2017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达923.4万,位列前6的省市分别为河南、广东、山东、四川、安徽和河北。
河北高考人数虽排名第六,但高考分数一点也不含糊。有考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同为高考大省,一个河南考生比他高考成绩低30多分,却分到了一个大学、一个宿舍。
有很多外省的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为,“你们河北判卷太松了,分都是虚的。”
同样用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河北的高考状元比山西高出50多分,有人说“考试强不代表能力强”。
一位判过两年河北高考卷子的历史老师说:“我判过两年河北省高考卷,历史的大题,非常严,大家判卷都是根据答案来,电脑系统,一份试卷至少两个人判。 ”
前年河北二本三本合并,大家都觉的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分数线低了,高考人数没变,上大学依然的按全省排名来。你上了二本线,都不一定能进本科。
3、
河北高考生并不是一开始竞争就这么激烈。
上世纪初成立的唐山交通大学,曾是河北省一所辉煌的名校。如今赫赫有名的兰州交通大学就是唐山交通大学的兰州分校,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全都源自于唐山交通大学,各个院系被拆分成十多块,支援清华、天大、中国地质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剩余部分搬到四川,成了如今也很厉害的西南交大。
而现在,河北省内没有一所可以支撑河北高考生的优质大学。拥有“拱卫京师”职能的河北省,却留不住本省的人才,这听起来就像一个笑话。
无数河北高考生为了离开这里去条件更优越的大都市,都拼命的向更高的分数攀越。小高身为今年高考大军的一员,当然也有着自己的“大都市”梦。
小高排在全校前十,总分639,离他梦想中的北大还差54分,他觉得很有希望,也觉得没有希望。因为有衡水中学的存在,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毕竟在河北这样的高考大省,640分以上的考生一抓一大把,竞争太激烈了。
早上6点,小高的班主任在全班通知:期末考试定在2月5日,期末考试结束后全体高三进行补课,2月13号放寒假。
放寒假那天是阴历腊月28,还有两天过年。河北考生早已习惯了没有假期的生活,因此他们从来不会抱怨。
从小高的身上,折射出太多河北考生的影子:他们身背重担,用尽全力向高考的象牙塔攀登,不惜摔得粉身碎骨。
毕竟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知识改变人生,高考决定家族命运。
河北考生在人生最美好的芳华岁月中,背负着与年龄不符的责任。虽然处境艰难,世事无常,但他们身为一个河北人,永远都不会放弃仅存的那一丝挣扎。
by小明同学
原创文章,转载请简信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
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努力是唯一渠道,学习是最好方法。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不知道这是河北学生的想法还是楼主自己的私货?
同专业比第一名底100多分😂😂
贵州太落后了,但庆幸国家政策好🤗
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平等,你在吐槽高考不平等的时候,可曾想过有多少人根本读不上书。
适者生存的游戏,你努力过了,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教育质量的差距。
现在我很感谢高考。这是因为它,我成为大学里面的百分之五的人。
在文中提到,河北隐藏在雾霾当中。但是至少他们还知道自己的pm2.5会突破了一千。
但是在我们那个贫困的地区,尽管我们没有工业。我们的雾霾还是非常严重。我们的教学楼格局是四合院,我站在这边看不到那边。而我们,不知道pm2.5是多少。原来在电视上我经常看到北京的雾霾多么严重。现在我在北京,几乎没有见过雾霾。
我不知道中国的教育改革会走向何方。我想知道的事,在未来,在真正实行高素质教育的时候,农村人还能否走向上层,贫困的人能否承担起高素质教育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
我很乐于见到中国教育的改革。但是我更加关心,在这个社会阶层分明的社会,在这个进行高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社会(发出这种呼声的基本上都是曾经经历高考的人,如今他们是社会上的中层及以上的),下层的孩子们,想要到达上层,该会怎样呢。
或许你会说,完全可以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持上学啊。但是他们能够接受到高素质的教育吗?
我在上大学期间,接触到很多城里的孩子。我发现他们真的非常优秀。即使在这个残酷的高考压力之下。他们通晓很多方面,而我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接触的机会。
教育是国家最大的事情。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依靠教育立国的。
改革开放提出的口号是,让先富带动后富。但是我们看到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其实国家在积极地进行脱贫,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脱贫工作中最难的,不是脱贫,而是思想脱贫。而思想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的贫困。金钱,不仅限制了他们想象力,更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而如今,在高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响的情况下,中国教育该走向何方呢?我不知道。
尽管现在我不再为高考,而头疼。但是我一直在关注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因为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改变人生。
贫穷,造成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造就了贫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循环之后的最终结果则是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
所以,现在我感觉很庆幸,因为高考。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而体现在现在这个社会则是,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下层的人即使再努力,他们真的能够承担起教育吗?
朱门多才干,寒窗鲜贵子。
明确自己每个阶段最需要的东西就好。😊
上了清华北大并不代表能成为李开复。😊
一个大字不识也有可能成为千万富翁。😊
一个不是衡水中学的我们,怎能与他们相比,又怎能不加倍的打着自己的脸迎接6月的高考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听我们当地高中的副校长说,为什么衡水教育好,因为衡水很穷,在河北也算很穷的。搞教育比起其他的要更容易,但是搞了半天还是穷。留不住人,没办法的事。
说实话,之前还在衡水上的时候,去衡水市区的时候,真的觉得都没有很多县级市整体经济水平好。
不可否认,有人一出生就到了终点,所以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公平可言。可是更多的人都只是芸芸众生、普罗大众,我们似乎永远都在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残酷和不公平。抱怨和抗议是我们的权利,可是当抱怨和抗议都不管用、都变成老生常谈的时候,我们就要努力点、再努力点,去走到一个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位置,并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奋斗,让我们的后来人可以相对轻松一些。
一本线一般不关注 不过好像每年都不高
对浙江的高考很无奈
老师们也一直拿衡水中学来给我们当例子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是有多么多么认真,要求我们也怎么怎么学习
但是学校从来都不会彻底去严整校风校纪
给我们的作息时间也让我们学生接受不了
因为我高中就读于一个河北的市重点,接触了一些成绩优异的学长学姐(我是其中的混子),大部分是在自己领域发展很好的,当然也有像我这种进初创小企业的
只能说河北的教育制度确实压制了孩子的其他方面,但最后到工作上的还是更多看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