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认为人类未来有可能不追求财富,会有新的价值观取而代之。
你去问所有人,大伙都会告诉你追求财富是为了幸福。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有:欲望得到了满足,健康长寿,快乐。
大伙会认为财富很重要,就是因为分析什么是幸福的时候,这几样东西都需要物质基础才能达成,所以大家觉得追求财富就等同于获得幸福。
是不是追求越多的财富,你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高,你就越幸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物质条件,经济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我们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在什么样,全人类的消费欲望才能得到普遍的满足?
比较常见的一种回答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能赶上现代发达国家的水平,全球的人类应该都会达到一个比较幸福的状态。基本的物质欲望都能被财富满足了,这时候可能就是全球比较和谐的时代。
实际上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来看,这个说法都站不住脚。
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800公斤粮食,要是让全球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吃饭,那么现在地球上每年生产的所有粮食仅仅能养活25亿人口。达到发达国家的欲望满足程度其实是很难的,很容易就碰到天花板。
人是不是应该追求物质追求财富,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健康长寿,从而获得幸福?这个很朴素,好像也很正确,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和统计发现,处于食物链顶层或者底层的人寿命往往不如处于食物链中间的人更长。其实就是食物链中间的这部分人不会处于明显的营养不良,也不至于营养过剩,开始得富贵病。比较容易获得健康。
如果你认为追求财富多了之后就越容易健康长寿,这可能就是个误导,导致你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追求财富上,最后适得其反。
幸福感跟收入是倒U曲线的关系。这个我们之前提过,当你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时候,你收入越涨,幸福感就越强烈。过了这个临界点之后,你越增加收入,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
地球上现在还有40%以上的人,每天的生活费是两美元以下,也就是十几块人民币。当他处于极度贫困的时候,他就是挣扎在生死线上了,肯定不幸福的。
一旦脱离了贫困这个阶段,收入和财富每提高一分,都会给他们增加一分的幸福感。
随着收入持续增加,每增加一分的财富带给你的边际幸福感其实在递减。而且人一旦挥霍消费成瘾之后,内心往往是非常沉重的,这时候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寿命也容易变得很短。所以人的欲望可能永远比他能获得的物质财富要增长得更快。
有钱人经常说烦恼更多,就是因为钱越多欲望越大,财富增长的速度又追不上他欲望增长的速度,所以就永远不幸福了。
无限增长的欲望其实是来源于比较,也就是比较会让人产生嫉妒,嫉妒又会让人拼命去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
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1957年的两倍,但是现在感觉特别幸福的美国人比例大概是30%,而1957年的时候他们是35%。
这是因为美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是变大的。虽然说前1%的人手里的财富变多了,他们变得更富有了,但是真正的中产阶级数量其实是在萎缩的。这种贫富差距造成了大部分人觉得幸福感下降。这就说明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比较。
大部分人会觉得幸福就是内心的安宁这一类,实际上这只是个鸡汤。幸福感一定是你处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给了你一种所谓的心理上的安宁。一个人是没法超脱出整个社会,不跟任何东西作比较,没有任何参照系。
还有人觉得幸福就是安全感,而财富能带给人安全感,所以应该大胆地追求财富。这个看法有些模棱两可,因为安全感是个很大的话题。
心理学上会认为安全感主要来源于信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是社会上所谓的安全感主要的来源。但是调查发现,现代人的信任仍然在下降。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56%的美国人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可信的。今天只有30%多一点的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
整个社会其实是处于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大家相互不信任,然后带动了大家的幸福感下降,而这个问题,财富是解决不了的。
因为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类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都渴求友谊,渴求融入社会。90年代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东西叫做镜像神经元,主要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体察另一个人的感受,尤其是心理上和情感上。
比如说我膊上有一只特别大的蜘蛛在爬,你就会感觉自己的胳膊起鸡皮疙瘩了,浑身痒,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它能让我们人类相互之间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喜悦、羞耻、厌恶、痛苦、恐惧等。
这种同理心能让我们人类也成为一种真正的社会动物,紧紧地团结在一块,抵御外面的风险。如果出现一种社会力量,把这种趋势往相反的方向扭转,让我们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获得不了别人的信任,那这时候我们肯定是会比较恐惧,也很难获得幸福。
其实就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力量让我们走向了这个相反的方向。因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崇拜物质,崇拜财富,让我们全社会陷入到一种追求物质财富的癫狂之中。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经常听好多老人感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以来人心思都变坏了,不如以前的人单纯了,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反映一些社会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目的性比较强,还得处处提防不被人利用,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肯定没有邻里街坊那种关系更和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焦虑,觉得不幸福。
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曾经对1979年到2009年这个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去判断他们同情心的强弱程度。结果发现当代的大学生跟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比,同情心低了40%以上。也就是说今天的人在这个更发达的市场环境下,更不太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下降,幸福感下降,其实就是这一系列现象的一个显性的表达而已。
但是消费社会、物质社会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大众传媒主流的舆论其实都是一些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激进情绪,告诉所有人你天生就应该追求财富,越多越好,你就应该成为市场经济里的一个强者,你应该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我们天天都在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宣传熏陶,以至于我们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种物质消费意识的价值观恰恰就是不幸福的根源。
社会上有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其他物种不断灭绝,本质也是一种同情心的作用。人类不仅不信任自己的同胞,不同情自己的同胞,不在乎自己同胞的感受,连周遭的环境、周围的其他物种也不在乎。
第一 金钱是不能购买幸福的,贫穷能带来绝望,增加财富超过一个临界点之后就会带来更多的绝望。
第二 泛滥的物质不能让人感到幸福,反而会让人感到疏远、恐惧、不信任、孤独。
第三 人类最初的行为动机其实不是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社会交往,在对物质需求的最小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会让我们感到幸福。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归属感,而不是占有物质吞噬商品,拼命地消费。
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想要的东西不但不是稀缺的,反而是过剩的。需要的就是彼此之间的喜爱、接受和认同。
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经济学家、广告商在不停地呼唤最深层的驱动力让我们去扭曲现在的生活,暗示我们要通过购买、储藏、消费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这种消费主义的故事就是他们编造出来的,把我们欲望挑起来,然后偏离我们本来应该所属的社会团体,这让我们没法自由地呼吸,看起来都不像一个真正的人了。
里夫金认为未来只要达到了零边际成本社会之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占有就不再是一个主流的物质使用方式了。未来的生存方式一定是共享使用权。
今天各种打车软件就在干这种事,把所有权淡化,注重使用权。这样未来所有权不如使用权重要,人类整个社会团结协作在一起,这是里夫金认为未来人类社会应该有的样子,也是一个零边际成本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人类的社会性是更重要也更根本的,过去的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人的经济属性过多地凸显出来了,其实是本末倒置了。未来人的社会性一定会重新归位。
里夫金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人是功利主义的,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是错的,而要找一个更根本的点来,当作逻辑推演的假设,他找的就是人类的社会属性。
他的逻辑推演不是单纯地呐喊,比较冷静客观,还有理有据,能把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都串起来加进去,完成逻辑推演。
(扫码关注小程序,收听更多泛商业类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