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真的是愚忠愚孝的根据?
钱穆先生也说:
《论语》文辞简约,异解遂滋。
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
因为这里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
孔子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要观察他儿子的行为;三年后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孝道。”
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也可能“专对当时贵州在位者言,非对一切人言。”
那希特勒的子女该怎么办?
另一种是:
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是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也就是不能当面答应了父母,转过身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我并非统治阶层或者企业主,按平凡人的理解,我更喜欢第后者的解释。
因为父母并非圣人,父母的志向不是孩子的志向。
在父母的面前,可以真诚的说出异见,不至于阳奉阴违。
当然也希望孩子在自己面前有真实的表露。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会儿觉得《论语》也是呢,我也在打扮它?
还好不是学术,允许自己在这里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