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窥吴幸三峡

作者: 南园_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21:59 被阅读0次

杜甫曾在一首怀古诗写到: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这写的就是三国时,蜀吴的夷陵之战的事。关于这场“火烧连营”的战争,大多数人,除了感叹结果惨烈之外,还批驳刘备此次东征甚为不智的。此种结论,基本都是从“秭归蹉跌”的结局反推出来的,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一场战争该不该打,首先得从政治角度考量。当时曹魏是蜀汉的首敌,属于汉贼势不两立的性质,而东吴属于“可援而不可图”的结盟对象。联吴抗曹属于最基本的国策,刘备能不晓得此理吗?既然如此,刘备为何还执意举国东征呢?果真是刘备年老智昏,冲冠一怒之举吗?未必如此的!如此看来,刘备置“联吴抗曹”的国策不顾,决然东征也是有深远考虑的。

为什么刘备要东征呢?这得从荆州这块用武之地说起的。荆州在长江中游,高屋建瓴,俯视下游的江东之地。荆州若在东吴的手上,则可以全据长江之险,进可窥中原,退可保江南。若在其它势力手上,处于下游的江东则日夜难以安寝。一旦对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顺江而下,丧失地利的东吴则危矣。这就是孙权接手孙策基业后,一心想伐刘表的主因。不全是为报父仇,亦夺取生存空间之必须。这也很能理解,孙权冒着同盟破裂的巨大风险,也要夺荆州的根本动力。毕竟同盟再可靠也不如自家可靠,何况这个同盟也是逐鹿天下的竞争者。赤壁之战后,荆州大部落到刘备之手。当时曹操的威胁还近在咫尺,刘备对荆州经营又严密,无懈可击。此时,孙权虽有心图取荆州,但时机未到。等到,孙权在江淮的合肥战场,收获不大。而此时刘备集团已把经略重心放在益州和汉中。对孙权来说,夺取荆州的良机渐至。

那荆州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又如何呢?虽然荆州对刘备集团没有死生存亡的利害关系。但荆州也是“隆中对”中既定的北伐跳板之一。若失去荆州,对刘备集团的北伐战略有重大影响。还有,刘备的骨干集团都是荆州人马。虽然荆州兵马,分别随着刘备,诸葛亮入川征战,但他们的家眷大部分还在荆州的。可以说,荆州是刘备骨干集团的老家。从这个角度考虑,刘备也不可能全弃荆州,荆州人马不可能答应。所以荆州失去后,刘备必然得东征夺回,否则无法安抚作为主力的荆州人马。

孙刘的荆州之争,自刘备入蜀和曹操征西凉马超,韩遂和汉中张鲁起,就日趋紧张。道理很简单,荆州属于东吴必争之地,此其一。而此时,曹操经营重心西移,对孙权威胁减弱,刘备经略重心也西移,对荆州辐射力也减弱。这对日夜惦记荆州的孙权,简直就是千载良机。所以,孙权趁刘备,诸葛亮皆入蜀之机,第一次出兵荆州,而刘备集团也不甘示弱。正当孙刘将为荆州交战之时,曹操破了汉中张鲁,威震西川。此时刘备为了保全西川,只得分荆州三郡给孙权,以换取孙权出兵合肥,战略牵制曹操。此后,刘备趁着曹操分心之际,出兵争夺汉中,并战而胜之。刘备的接连胜利,同时刺激了曹操和孙权。作为失败一方的曹操被刺激,可以理解,毕竟对手得势,自己危险。至于孙权,由于刘备的一再胜利,既意味着刘备争夺天下的实力增强,为东吴增一劲敌,也意味着刘备经略重心离荆州更远,而自己夺取荆州的胜算更大。于是就发生了“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的一幕。

荆州失守,大将被杀,对刘备集团来说就存在该不该打孙权,夺回荆州和能不能打胜的问题。从联孙抗曹大战略角度看自然不该打的。但东吴背弃盟约,夺要地,杀大将,让入蜀的荆州人马失去了老家。无论从完成“隆中对”两路北伐战略的角度看,还是报仇雪恨和打回老家去的角度看,这仗都是该打的,否则无法向整个荆州人马集团交待。当然该不该打,只是战争是否发生重要部分,但还不足以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能不能打胜。若无胜算,再该打也得忍耐,更别说主动出击。

那么刘备集团若东征荆州,有多大胜算呢?孙子曰: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至于胜算问题?这刘备集团在出兵前,肯定会反复会庙算的。

看刘备集团自身:首先,刘备军是复仇之师,也是打回荆州老家的哀兵。兵法曰:杀敌者怒也和哀兵必胜。其次,刘备军在西川和汉中之战得胜,属于常胜之师。再次,主帅刘备本人又在不久的汉中之战中,打败了善于用兵的曹操。地理角度看,刘备军处长江上游。可见,如果吴蜀兵力相当,蜀军胜算还是很大的。

看对手孙权集团:首先,孙权集团虽新取荆州,但属于“理”亏的一方。且刘备集团长期在荆州经营,到处都是荆州人马的亲眷,民心主要向刘。还有,孙权新丧大将吕蒙,俊秀之才未顶上来。此外,就是荆州吴军当不属于惯战之师,与常年征战的蜀军战力是有所差距的。何况,吴军以水师为主,步兵战力也不如蜀军精锐的。

还要看曹魏集团:诸葛亮和赵云都主张,以恢复汉室的旗号,舍孙权而讨伐曹贼。这是否可行呢?未必可行的。首先曹魏此时实力比刘备集团要强,其次,曹丕既然代汉称帝,自然会在吴蜀边界备有重兵,以防两者兴师问罪。兵法曰: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此外,曹魏外交也比蜀汉方便的,魏可以联吴抗蜀。此时若舍弱吴而伐强魏,也未必有功的。

当时的形势是:曹虽为篡汉国贼,但实力强和有所防备,若讨伐,估计占不到什么便宜。而东吴既弱,又有仇,也有非常大的把握战而胜之。此时,对于刘备来说,讨吴自然胜过讨魏。还有两个重大因素刘备集团也会考虑到。若东征荆州时,魏吴会不会夹攻蜀汉呢?夺回荆州后,蜀吴魏三足关系是否会失衡?东征时,若魏吴来夹攻,蜀以汉中之险,扼守曹魏来犯之势,问题不大。若夺回荆州后,吴蜀两家也不会彻底决裂,导致吴自此联魏攻蜀。因为,三足鼎立的格局决定了作为相对势弱吴蜀必然还得联合,才能生存。即使荆州再来回争夺,也无法改变的这个大格局。

此等因素估计刘备集团出兵东征时,应当都详细思虑过的。刘备也并不是所谓的被仇恨冲昏头脑,而一时怒发冲冠。既然庙算得算多也,刘备有什么理由不出兵打东吴,夺回荆州呢?可最后的结果却是,看似胜算很大的刘备输了,而且输的很惨。那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千算万算,有两点刘备集团应没料到的。一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竟脱颖而出,而且有着和周瑜,吕蒙一样高军事韬略。二是这个陆逊竟然采取避而不战,以拖待变的战法。这让刘备的精锐之师无法发挥攻伐之长。最后因旷日持久,师老兵疲,心生骄怠,刘备重蹈了袁绍在官渡,曹操在赤壁的覆辙。

对此,后人只能对滔滔的三峡江水一声叹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相关文章

  • 蜀主窥吴幸三峡

    杜甫曾在一首怀古诗写到: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这写的就是三国时,蜀吴的夷陵之战的事。关于这场“火烧连营”...

  •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 (唐·杜甫)押东韵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入仄平平仄平入 ...

  • 唐诗打卡(169)让老杜羡慕嫉妒恨的人是谁

    咏怀古迹(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

  •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

  • 画一条时间轴,来看看今昔

    咏怀古迹 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水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

  • 白帝城托孤,一场细思极恐的政治作秀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

  • 【古风】咏三国虚值大钱

    名泉逸士两相看,古篆依稀韵自然。 按谱寻形难释手,摩挲尚可见当年。 三分合纵杯中事,蜀主窥吴业已烟。 唯有匣间方孔...

  • 咏史

    锦城仙乐彻云响, 魏戈阴平入汉疆。 枉费吴兵倾国起, 奈何蜀主不战降。 成都城中仙乐飘云,蜀主刘禅...

  • 《六朝如梦鸟空啼 ⅱ》

    孙权明主盖东吴,紫髯碧眼芳华逐 奈何典校扰人心,幸遇良才因死谏 君臣同心保社稷,竖子焉敢窥三峡?

  • 为何魏,蜀,吴三国攻守之势不同?(三)

    魏国攻守兼备,整体的攻守之势跟吴,蜀两国的军事风格息息相关! 两国中,蜀主攻,吴主守,虽然吴国也少有进攻,跟蜀国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蜀主窥吴幸三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ww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