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家)
今年是我国的春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今年的正月初一,我和家人是在上海愚园度过的。
正月初一的上海愚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个饭店、小吃的门前人头攒动,一座难求。
说起过年民俗,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在上海、在全国,过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过年,自然少不了贴春联。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红彤彤的春联仿佛是节日的使者,为家家户户带来了浓浓的喜庆氛围。春联上那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文字,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有的春联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如“山川秀丽千秋画,岁月峥嵘四海春”,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浑与壮美;有的春联则寄托了对家庭幸福、事业兴旺的祝福,如“家兴人乐千般顺,国泰民安万事兴”。贴春联的过程,全家人都会参与其中,孩子们会帮忙递胶水,老人们则会仔细地将春联贴得端正整齐,那温馨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项重要民俗。当除夕的钟声敲响,夜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耳边传来的便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鞭炮声,不仅驱散了往日的寂静,更为人们驱散了邪恶的“年兽”。在鞭炮声中,人们欢声笑语,共度这欢乐的时刻。虽然近年来,出于环保等原因,放鞭炮有了一些限制,但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声声鞭炮声,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新年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团圆饭,无疑是过年中最令人期待的习俗之一。在除夕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美食,有象征团圆的饺子,有寓意年年有余的红烧鱼,还有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围坐在一起享用团圆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为了让亲情的纽带更加牢固。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人们分享着一年的喜怒哀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压岁钱,是过年时长辈们给晚辈的一份特殊礼物。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在除夕之夜,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个精美的红包,里面装满了压岁钱。孩子们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红包,不仅包含着长辈们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更是传承了一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
此外,过年还有守岁、舞龙舞狮、逛庙会等众多民俗。守岁,人们一家家、一户户,守着旧年的最后一夜,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舞龙舞狮表演,那精彩的舞姿和震天的锣鼓声,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气氛;逛庙会,则是人们购买年货、品尝小吃、感受民俗文化的好机会。
过年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