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拆页:
1.I:当自己在沟通中对自己某个观点很笃定,内心被自负等不良的情绪影响的时候,我们应该试着问自己,这真的是唯一的看待事物的视角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视角呢?如果我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带到生活中,会有什么后果呢?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经常和母亲谈到工作的问题,我的母亲希望我考个公务员,在父母身边安安稳稳,而我不喜欢公务员,总希望能去到更大的地方。没次谈论工作的时候,我都会非常坚定的认为父母是错的,而我的母亲也同样认为的想法是错的,就这样我们总是发生争执,闹得两个人都不愉快。
A2:以后如何应用:
以后我和母亲再聊工作的时候,我应该试着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父母的观点是不是真的毫无可取之处,我的观点是不是看待事物唯一的角度,对方的想法在某种情况也是对的呢。
2.I:得到答案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提问来启发他人和自己。
A1:我记不起很具体的提问的案例了,但是我记得在我提问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先问:这是为什么呢?甚至在阅读的时候遇到某个自己感兴趣或者疑惑的问题时,我也是先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很喜欢问问题的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当我为什么的时候我也只是满足于知道答案,当我知道答案后我就不会再继续寻找大难。
A2:在未来一周或者更长的时候里,当我在向别人提问或者对书上的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的时候,我要改变原来的提问习惯,把“为什么呢“换成“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或者问问自己,我的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提问方式吗。比如这样,我是个财务工作者,当我遇到财务上的问题时,比如我某个科目的余额本来应该在贷方的,现在却在借方了,我又找不到原因,我在向领导请教的时候,我不问“这是为什么呢”,我改成“这个科目的余额错误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是我个人的错误,那我是如何造成这个错误的(其实也可以这样问自己)。”
3.I:要学会在标准层面探究问题,所谓的在标准层面探究问题,就是当你就某件事进行讨论或者与人沟通的时候,你要学会先放下就某件具体的事情或者某个具体的人进行讨论,而是上层更高的层面,就相似的某类事情的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A1:
以前我经常会和我老妈关于工作的问题,每次我和她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是就某个具体的工作在交流,比如我妈总是想让我考公务员,我呢就觉得我不要考公务员,因为我觉得我不喜欢公务员。我妈觉得公务员是一份好工作,而我不这样觉得。我们经常因此产生矛盾。现在想想,其实我当时就是没有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标准的层面,而只是就某个具体的工作进行讨论,很容易造成非此即彼的情况。
A2:如果从标准层面来讨论的话,我应该这样问:“老妈,你觉得好工作的标准有哪些呢?”“公务员这个工作你觉得符合你的标准码?”这样的话整个谈话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