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几天读《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的生存指南》一书,想了解一下中国2025年与日本1990年经济周期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这些会给同学们就业带来些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能做到最小化的影响到个人。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与日本“失落一代”对比的讨论频上热搜,2025的中国与1990的日本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也正经历资产泡沫的后遗症和人口结构的逆转(人口净增长拐点和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红利衰减)。所以很多人担心: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吗?当下的中国大学生会成为“失落的一代”吗?
日本的经历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但绝不是我们命运的剧本。当下的大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拥有新的应对策略才能在这波洪流中保全自己的未来10到20年。
过去文凭是硬通货,靠“知识存量”就能找到好工作。但在AI时代,知识获取变得异常容易,单纯依靠文凭的时代已经结束。
核心竞争力从“知识存量”转向“能力增量”——即快速学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意味着,大学四年必须成为你的“能力复合增长曲线”。
四大核心策略,打造你的抗周期竞争力
策略一:从“知识存量”到“能力增量”的思维转变
旧思维:追求高分、证书堆积、被动学习
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构建、主动探索
具体行动:
(1)不要满足于课本和考试,主动在MOOC、B站、专业论坛上学习前沿知识,多去实验室和兴趣小组实战。
(2)平日要陆续掌握一门新技能:C语言、Python数、视频剪辑、前端技能、AI使用技能、算法学习等
(3)参与实际项目,哪怕是从小事做起,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记住: 你的价值不在于你学了什么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能用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策略二:构建“T型人才”能力结构
“I”(深度):必须有一个“硬核”看家本领
(无论是编程、数据分析、文案写作,还是专业设计,必须有一项技能能让你在团队中不可替代)
“—”(广度):拓宽业务理解和协作能力
(懂点产品、懂点营销、懂点项目管理,未来的创新都发生在交叉领域)
“深度让你安全,广度让你走远。” 比如,一个会编程还能理解用户心理的工程师;一个懂设计还会市场营销的创意人,这些复合型人才最具竞争力。
策略三:拥抱“新质生产力”赛道
把你的职业航向,对准国家正在全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赛道。这些是未来几十年的确定性机会:
数字化与AI+:不要只当AI的用户,要成为用AI工具赋能传统行业的人;
绿色能源与碳中和:从技术研发到碳交易管理,整个产业链都需要人才;
高端制造与供应链升级: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大健康与生物医药:面对老龄化,这是刚需中的刚需。
(以上文章中的每一个方向都会提到“技术”这个词,大学期间是最小成本最有时间去拥有技术能力的时刻,而拥有技术的过程又是实践能力的锻造)
记住:选择比努力重要,选对赛道事半功倍。
策略四:培养“反脆弱”职业体质
所谓“反脆弱”,就是在波动和压力下不仅能恢复,还能变得更强。
具体方法:
接受波动: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永远的竞争力。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敢于试错:利用大学期间多实习、多参与项目,甚至尝试小成本的创业。在低成本时踩坑,是高性价比的成长;
构建网络: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与你身边优秀的人组成“价值共同体”。参加行业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保持乐观:经济有周期,但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永远没有周期。最大的风险,是因为恐惧懒惰而停止行动。
从现在开始,打造你的行动方案
给大一、大二的同学:
探索期,尝试不断尝试。参加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接触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给大三的同学:
定位期,聚焦深度。在确定的方向上深耕,通过实习和项目积累经验,打造你的“T型”结构。
给大四的同学:
冲刺期,对接社会。将校园积累与职场需求对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你的未来,还是要你来定义。
这轮经济周期,不是你简历上的困境,而是你能力上的“压力测试”。
时代淘汰的不是年轻人,而是停留在旧时代的年轻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那个不断提升价值、主动适应变革的你,永远是时代最需要的人才。
【欢迎在评论分享你的职业规划和困惑,我们一起探讨成长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