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大荧幕看到《夺冠》,这部迟到了8个月的电影,评分8.2分。虽然错过春节,恰逢国庆档期,感觉更有味道。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更为悲壮,有些沉重,未必适合全家桶。
导演中规中矩完成了拍摄,不会很出彩,也不会很出戏。毕竟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陪伴国人几十年,耳熟能详。也正因为如此,边界非常重要,对于导演来讲考验和要求来的更高一些。
鉴于电影已经热身销讲了那么长时间,情节还是保留到电影院,一定可以值回票价的。简单他谈自己的感受。两个词:包袱和改革。
其中一句台词:包袱我们这一代人来背,你们要轻装上阵。每一代人都会自黑调侃一下自己,网上的段子也层出不求。作为一名70后,我深以为然。从我们接受的教育来讲,集体主义要高于个人主义,奉献牺牲要高于自我价值。一句别人也是这么过来的成为一条创可贴来粘合缝补各种的不如意。对于女排来讲,她们已经被物化成为符号和标签,她们不敢懈怠,她们不敢输,因为她们是女排,所以她们务必要赢。体育比赛吸引人的一点是不确定性,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谁能说每次都能稳稳的赢,并且是冠军呢?太难了!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连个冠军都拿不回来,你们吃的到底是什么,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更加刺耳和令人伤心。包袱不谓不重。带着这样的情绪和思想,可想而知亚历山大。电影还是比较克制的,真相比表现出来的更为残忍。没有办法,谁也不能阻止一根网线背后的发言。
于是改革势在必行。你为什么打球?你热爱排球吗?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到了90后,00后的球员更为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排球很重要,但排球不是全部。除了运动员,还要做一个完整的人。这些理念在40年前是压根不可能的。伴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认知需求,价值观念的不管变化,排球运动员的训练,选拔以及赛制都在开始着新的变化。如果不能摒弃老的思想观念,接受趋势的发展,结果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不改革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出路。
其中有两个前后呼应的镜头。第一个镜头是70年代美国提出未来体育是科学技术的时代,科技决定体育的发展。那个时候中科院有一台计算机,一个卡车都装不下。第二个镜头2016年的排球比赛。比赛几十分钟(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通过数据分析,把巴西1号球员的技术分析的透透的。然后利用战术克制应敌,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是时代和科技改革的结果。
改变是唯一的不变。女排会出现很多新面孔,女排会参加各种界别的比赛,女排会取得不同的战果。不变的是女排的“铁榔头”精神,不肯放弃的拼搏精神。作为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全力以赴表现出真实价值就足够了,其他的再说。我以为这是纯粹的职业或的体育精神。
说虽如此,实难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