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5-10-23

2025-10-23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5-10-22 10:12 被阅读0次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真正欠缺的,从来不是评判的勇气,而是面对伟大时的谦卑,与审视自身局限的自省。

    教育生活寻“美”:

    1.功在平时:对上要负责,对下要协同、鼓劲,我在躬身聚力!!!

    练习监测催缴 教导处对话 一把手校长对话

    英语 负责人对话

    数学负责人对话:

    2.

    阅读咂摸悦美:把握核心知识,提升关键能力——以习作《“漫画”老师》为例

    (本文约4776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摘要】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时,应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能力梯度,立足单元整体挖掘其教学价值,通过创设情境、发现学生写作问题,呈现样例、明确核心写作知识,设计学习活动、转化运用核心写作知识,开展进阶性评价、多种形式展示成果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最终实现从“写实”到“写趣”、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学策略;《“漫画”老师》;夸张;幽默风趣

    《“漫画”老师》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教材要求仿照漫画的特点,用文字把老师“画”出来。这是一个联系学生校园生活,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人习作训练。

    该习作编排图文并茂,通过“导思、导写、导评”三个部分给师生以初步的写作引领。“导思”部分,以四个疑问句提示学生选材方向。教材中的三幅插图,对应三位学科老师,直观形象地凸显了他们的年龄、衣着、外貌等特点,为学生“写什么”打开了思路。“导写”部分,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架,一是像画漫画一样,最大限度地突出特点;二是围绕特点选取典型事例,为学生“怎么写”指明路径。“导评”部分,引入描写对象进行习作评价,使得本次习作的“任务驱动”更具实效性,作者责任更加明晰,读者意识得到强化。

    教师开展教学,仅仅关注以上内容是不够的。方智范指出,“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运用、个性特点,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答案可以多种,不必强调‘唯一’”[1]。就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漫画”语言风格的运用,描写对象特点的梳理等,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有效的教学路径,提升学生写作关键能力。

    一、解析课程标准、教材,明确教学重难点

    1.基于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学段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漫画”老师,学生与被描写的老师之间所进行的写作文、评作文的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个人的独特感受”,是通过“漫画”的风格、独特的言语表达、灵巧的构思呈现的。基于此,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定位可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实践层面,通过具体事例与夸张手法,将观察转化为生动表达。首先,教师要教授学生像画“漫画”一样抓住人物特点,提取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素材,从“独特感受”的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其次,指导学生学会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幽默的语言写出故事,将“独特感受”写生动。

    第二,思维层面,不仅要写清楚特点,更要写出趣味与深度,体现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漫画”老师,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思考生活,在此基础上表达自我。从视觉形象的“漫画”夸张到文字表达的言语幽默,从“抓住特点”到“写出趣味”,从“单向叙事”到“多维度思考”,体现了思维的发展。

    第三,情感层面,写作的过程,既是师生的“书面交流”,又是情感的沟通。通过写作梳理师生相处过程中的感受,将事件所表现的情感转化为写作中的深层理解,让学生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师生相处中的“爱与恨”“哀与乐”“愁与盼”。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适切,尝试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表情达意的同时,避免过度戏谑,要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2.立足教材,遵循写人类习作的进阶梯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的习作中,写人的习作共7篇,具有内容系统性、要求螺旋式上升和题材生活化等特点。(见表1)

    习作《“漫画”老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从“写同学、写家人、写自我”到“写老师”,从“抓特点、选事例、写得像”到“写幽默、写风趣”,是学生由会写到写好的过渡阶段,是从重素材选取到重言语加工的提升阶段,这既需要调动前期积累的素材,综合运用掌握的能力,又需要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如借鉴漫画表现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夸张、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漫画”老师》所在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该单元及相邻单元编排的课文与《“漫画”老师》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格,为“用事例佐证特点”提供了写作范例;《落花生》中的对话描写将人物品格与事物特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与细节;《搭石》等课文,隐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文字传递情感”。

    习作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发展。《“漫画”老师》并不是真的去画老师,而是借鉴漫画的表达风格,凸显人物的典型特征。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指出,“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3]漫画中的夸张要切中人物、事例的关键特征。丰子恺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指出,“‘漫画’式样很多,定义不一。简笔的,小型的,单色的,讽刺的,抒情的,描写的,滑稽的……都是漫画的属性”[4]。从“漫画”老师的角度来看,夸张的笔法和多元的表达,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思路。

    综上所述,习作《“漫画”老师》的表达重心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加工,将漫画的夸张风格与写实性叙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把生活事件的真实性与言语表达的艺术性融合起来,从感受漫画特征,到化用漫画技法,尝试在人物描写中有选择性地凸显言语表达个性;教师形象的细致刻画,学会综合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如动作、语言等)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走路如风”“嗓门如钟”等)展现老师的特点,体现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将掌握的漫画知识、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形成借鉴漫画风格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整合多种教学策略,搭建从知识理解到能力内化的路径

    教学《“漫画”老师》,需要确定相应的核心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转化和运用这些知识,破解“运用夸张等手法,写出独特感受”的教学难点。

    1.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任务情境,通过“为教师节主题展设计专栏”“为校园文化墙‘我的老师’投稿”等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习作的评价者不限于语文老师,还包括被描写的老师以及同学;“‘漫画’老师”不再是一节普通习作课的教与学,而是师生共同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互助成长的过程。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借助照片、视频等唤醒记忆,引导学生回忆与老师互动的细节,如课堂趣事、课外活动等。在真实情境触发下,学生先尝试进行口头交流,师生再共同梳理表达过程中把生活事例转化为书面语言所面临的问题或难题(如漫画知识不足,夸张路径模糊等)。

    2.呈现样例,明确核心写作知识

    根据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借助样例的分析,师生共同梳理出“想象大胆而不失真实,形式多样,紧扣特点”等核心写作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引入知名漫画作品或动漫影视作品,通过对比欣赏,感受夸张手法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呈现的不同艺术效果。例如,中国漫画以中式写意见长,如动漫影视作品《葫芦娃》《宝莲灯》等;欧洲漫画则以简洁柔和的线条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表现情节,如《巴巴爸爸》《丁丁历险记》等;日本动漫作品则擅长细腻的手绘风格与奇幻叙事,如《千与千寻》等。通过对作品的具象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夸张手法表现的多样性,汲取艺术营养,理解和运用夸张手法。

    观察经典动漫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图片,阅读名家笔下的人物漫画,再与生活中的真人比较,学生可以梳理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凸显夸张特点的路径。如观察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姚恩滇笔下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可以总结出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观察美国漫画经典形象超级英雄“超人”,从他内裤外穿配上蓝色紧身衣和红色披风的造型,可以发现抓住人物衣着特征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对比名人漫画(如卓别林、憨豆先生)与真人照片,感受漫画形式与真人照片在表现人物情感和神韵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观看《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母子踢毽子,母亲被踢进围墙”的电影片段,感受通过典型事件的特殊处理突出特点的夸张手法,等等。

    3.设计学习活动,转化运用核心写作知识

    “活用范例,给初学者提供了可供模仿、参照的内容,给儿童的习作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教师进行习作指导提供了灵活的支架。”[5]在了解夸张的特点、表现路径等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呈现习作例文,让学生细读梳理。

    梳理导图,明晰路径。以学生习作《“牛”老师》为例,习作中的牛老师具有言语幽默、教学生动、富有童心的特点。从对牛老师“活泼有趣”的概述,到一言一行的刻画,文中列举了七个事例,想象丰富而不失真实。教师带领学生对例文进行梳理(见图1),通过“聚焦特点—精选事例—落实夸张点”的多层级导图,可以明晰写作逻辑,为写作中夸张点的聚焦、落地奠定基础,使得创作路径清晰,解决了“夸张路径模糊”的问题。

    通过梳理习作例文,学生明确了“抓特点,选事例,定夸张点”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再进行修改、梳理构思,完成习作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转化为习作片段,先让学生聚焦被描写对象的一个事例进行试写,紧扣漫画“想象丰富而不失真实”的特点,既要保留夸张的张力,又要贴合生活逻辑,再进行“夸张点对照评”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桌互评片段“特点是否突出”“事例是否精准”“夸张是否适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将多个片段串联成篇。从导图构思到文字表达,从模仿例文到自主创作,使核心写作知识在习作实践中内化为能力。

    4.开展阶段性评价,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抓特点,选事例,定夸张点”是完成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写作的难点。以此为核心内容,设计进阶性评价量表(见表2),为学生提供看得见的习作成长路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实现写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照评价量表开展自读自评、互读互评,亲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将优秀习作或配以学生绘制的漫画,或配以夸张的泥塑头像,或配以剪辑好的微视频,在班级公众号或文化墙展示,或推送给被描写的老师本人。展示活动中,学生既是表达者又是评价者,老师既是辅导者又是被描述对象,作品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这不仅增强了彼此的成就感,更营造了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习作融入学生生活,习作问题也在生活中得到了解决。

    三、总结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漫画、漫画的一般特征、漫画的风格,教师既要走近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又要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漫画的表达差异,从而确定核心写作知识。

    关键能力提升,包含选取典型事例、确定夸张点和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幽默表达等能力的提升。教师既需要整体考量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梯度,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又需要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在真实的任务情境和语言表达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以夸张的手法为桥梁,将核心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提炼、运用和转化,帮助学生破解“选材空洞”“表达扁平化”“夸张路径模糊”等难题,最终实现从“画”到“写”,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阶。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J].语文建设,20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3]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41.

    [4]李炬.论漫画[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8.

    [5]程言峰.范例活用:让儿童习作有模有样[J].语文建设,2021(4).

    (陈巧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程言峰: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9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5-10-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mqx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