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唐覆灭
(一)围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了李克用、王建的支持,李茂贞底气十足,委曲求全的戏就没有必要演下去了,朱老三,开撕吧!
朱温当然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率大军进攻,论野战的实力李茂贞肯定是自愧不如,可固守防御倒还有几分自信,更何况随时可能有援军抄朱温的后路,李茂贞这场仗打得很自信,很出色,竟然使朱温大军不能前进。
战后召开检讨反思会,朱温将此次失利归结为“心虚气短”所致,所谓“心虚”是因为防备李克用偷袭后方,瞻前顾后的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所谓“气短”是因为将士们远离故土作战,心不齐、志不坚,打仗时候不卖力,终将会影响战局。
怎么办呢?
凝聚军心,团结一致!

搞教育,唱红歌?错了,大错特错,朱温想到招数比这个要歹毒得多。古罗马对军团中叛乱或者大规模临阵脱逃的部队施以一种叫做“十一抽杀律”的残忍刑法,叛乱或者作战胆怯的部队要被处以十一抽杀,是把这只部队分为每10人一组进行抽签,抽出一人处死,方法通常是用石头砸死或者用棍棒打死。
古罗马贵族跟朱温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很早就创造了一种名叫“跋队斩”的刑法,残忍至极。战场上,不论什么原因,如果将校有阵亡的,他部队所属的士卒也要全部斩首。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领导死在战场上,那自己就不用活命了。在五代乱世当中,这种刑法对于涣散的军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以人性人心而论,不可取。
天复二年(902年)正月,朱温再次进攻凤翔,依旧未攻克。
信心备受打击的朱温不得已调整战略——围城,城防坚固,难以攻取,干脆就不攻了,我把你困在城里总行吧,什么时候吃喝用尽自然不就出城投降了吗?朱温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昭宗还在他们手中,逼急了万一杀了昭宗就不好了,还是稳妥起见的好。
刚刚围城一个月,大军突然撤了。
李茂贞站在城上发愣,好好的朱老三怎么会撤军呢?是兵粮耗尽还是汴州出事?我要不要派兵追击呢?
犹豫再三,李茂贞决定原地待命,朱老三可是出了名的狡猾,这次撤军很有可能是为了引蛇出洞,半路伏击,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事实跟李茂贞猜想的恰恰相反,朱温撤军是家中出事了!
世仇李克用趁朱温围攻凤翔之际,抄了他的后路,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围魏救赵,朱温不得以回师援救。李茂贞又气又乐,乐得是小伙伴李克用出手了,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气的是误以为朱温粮尽,错失战机,懊恼啊。
李茂贞不用高兴的太早,现如今的李克用已然不是朱温的对手,竟然被朱温生生打到了太原老家。啥情况?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能征善战的李克用吗?
只能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赶走朱温,他瞬间也消停了,茂贞兄弟,我这个活雷锋老了,好自为之吧。

帮忙帮到这个份上,不得不为李克用竖起大拇指。
从太原抽身回来,朱温继续围城。围城这种差事很考验主帅的耐心,时间久了,军队疲乏,朱温也不例外。
九月的一天,天朗气清,万里无云,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朱温出城放风,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劳师远征,徒劳无功,众将士疲惫不堪,长此以往,于战事不利啊。思索之际,一团像伞盖一样的紫色云彩出现在龙旗周围,许久未散,众人吃惊。
回到营帐,朱温询问此兆何应吉凶?众将士漠然,朱温便道出自己的苦楚,准备撤围,至于昭宗就让他现在李茂贞那呆一阵子吧。
一个人从人群中走出,此人名叫高季昌,现在的职务是从指挥使,不过将来他的名字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人正是人称“高赖子”的十国之一荆南的创始人。
他当即劝阻朱温:“大军围城日久,现在退军不就半途而废了吗?况且天下诸侯都在盯着咱们,就这样灰溜溜的撤围,有失梁王您的大名,将士们士气也会随之收到影响,高某不才,愿继续围城救驾。”
当即有许多将士请愿继续围城,朱温看到一旁敬翔的眼神,欣然同意大家的意见,安抚众人的情绪,继续围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