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孩子闹了很大不愉快,起因是之前列好的计划上的时间完全被无视,计划9点睡觉,已经拖到了快11点。
晚上睡觉之前,我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按照计划好的时间睡觉?我提醒你好多次了。”
孩子有些委屈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时间就没了,感觉也没做什么事。”
我:“你想调整,想要早点睡觉吗?”
孩子:“我想做,但老是做不好。”
听到这里,我语气就软了下来,我以为孩子知道怎么做,故意不去好好做,原来他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我:“你是遇到困难了吗?需要妈妈帮助吗?妈妈可以怎么帮你?”
孩子:是的,我有时不知道花时间做了什么事,妈妈你能提醒我一下吗?
我:你是想知道你的时间都用在哪些事情上面了,让我告诉你是吗?
在孩子回答“是的”之后我又接着说:那这样好不好,这几天晚上,你做事时妈妈都不去提醒和打扰你,妈妈就在一旁观察,你做了哪些事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给你看,好不好?
孩子似乎松了一口气,说道:好。妈妈,我能把计划表改一下吗?就是,比如说,7:00-7:15写完数学作业,7:15再阅读来不及,把书本收拾好,来回走着去拿书都要花时间,我能写晚几分钟再阅读吗?
我立马鼓励孩子:当然可以呀,你的想法特别好,本来就应该这样的。说明你很爱思考,很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妈妈有时不太了解你的情况,你对自己的情况很了解,想的办法可能比妈妈的还要好。
孩子听完之后情绪明显好了起来,之后,我们又聊了很多他当天的能量事件,然后伴着他喜欢的一首诗入睡了。
回顾昨晚的场景,我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1、没有一项技能一学就会,我们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我们为人父母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认为他们照着做就行,不会出差错,不会走弯路,也认为他们一学就会,教过了几次,没做好,似乎不应该。
但想想我们自己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老师教过之后,我们立马就能掌握吗?我们也还需要不停地摸索、不停地练习、不停地犯错修改、不停地请教老师,反反复复好多次,才有可能慢慢领会、一点点地进步。
孩子没有我们大人的经验和理解能力,那我们对待孩子的学习效果反馈是不是比对我们自己应该要宽容些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节奏和方法,孩子也一样。这需要孩子自己去多多体验、慢慢摸索,让他找到(或者我们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学习节奏。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多些时间、多些体检的机会、鼓励和支持。
2、孩子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孩子。
每当孩子做的不对不好地,我们都习惯直接指出来、接着立马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孩子只有默默接受的份。我们认为这是帮助孩子,能让孩子立马纠错,其实这种着急的心态反而对孩子不利。
我们帮孩子指出的错误,但孩子自己并没有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接受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意见,执行的效果就不会太好。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问题指出来,“我们”给出解决办法,说明“我们”更关注这个事情和这个问题,相当于把这个事情和问题的责任主体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我们”身上。长时间下去,孩子就觉得这个事情和问题跟他没啥关系,都是父母的事,所以他们会不上心。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相当于把责任主体还给孩子,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不论他们一开始的解决办法有多幼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支持和鼓励、引导孩子继续去思考、去实践。
能力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孩子也一样。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给孩子多些体检挫折和犯错的机会,帮孩子一起去克服与解决,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慢慢成长起来。
3、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孩子积极的思考和积极的行为
昨天晚上,因为我的一句问话“你是遇到困难了吗?需要妈妈帮助吗?妈妈可以怎么帮你?”,让事情朝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问句,但大都是职责、责问的句子,很少是基于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提问。
当我们基于帮忙孩子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提出问题时,就会出现各种良性循环:亲子关系氛围会有好转、孩子积极主动思考、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系统地看问题
当孩子出现一个问题时,我们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解决,还是用“望闻问切”全面系统判断后去解决?
一个问题的出现往往不只是这个问题所在微环境引起的,很有可能是这个微环境所处的大环境所影响的、或者是这个微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必然经历的过程。
站在系统的、更高的维度去看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可能完全不一样,有可能有的问题根本就不算问题。
最后以一句话提醒我自己:”当我没有更好的智慧帮助孩子时,不干预孩子正常的成长节奏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