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个小孩发生了冲突,突然想起这本书-《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了操作,然后想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做成标准流程。以后可以照葫芦画瓢,不落下关键点。
一、背景
事情是这样的:冬日暖阳带着俩孩子在公园里面玩耍。孩子们玩的很开心,10岁的儿子带着4岁的小女儿在湖边上,用石头打水漂。我在草地上的野餐垫上面看书,时不时的抬头看看他们。
突然我听见一阵女儿的哭声,抬头看大孩子正一手捂住头,一手在推搡妹妹;妹妹也毫不示弱回击哥哥,一边哭着像是向我求助……
二、处理流程
1、不评判,让情绪自由流动
我慢慢走过去,并没有靠近他们,远远看着他们冲突的发展,确认他俩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我决定做个观察者,没有任何行动。
兄妹俩互打继续,女儿大哭不止,哥哥得理不让(妹妹不小心用小石头打到了哥哥的头),这时公园有些游人也靠过来了……游人议论着"你应该让着妹妹啊……","这兄妹俩也打架啊……"
我观察了两分钟,哥哥停止了击打妹妹,但是妹妹依然哭着小手不断拍打哥哥……
我索性回到了野餐垫,等待他们的情绪自行平复后,让哥哥将妹妹抱回了野餐垫。
2、倾听与表达,一致性沟通
请哥哥描述过程,妹妹补充,先把事件过程捋清:妹妹打水漂的石头不小心砸到了哥哥的头,哥哥头上面看出来小小的红点。
请哥哥描述情绪和行为过程:知道妹妹不是故意的,但疼痛让"大脑盖子打开了",情绪失控打了妹妹,后来妹妹继续打闹,所以没让妹妹,恢复"理智脑"后,把妹妹抱在了怀里。
请妹妹描述情绪和行为过程:不小心打到哥哥后,向哥哥说了"对不起",但是哥哥没听还挨打了,所以委屈的要打哥哥,并哭泣。
事后,妹妹看到哥哥的伤口后,再次向哥哥诚恳的道歉,并拥抱了哥哥。
3,强化观念,植入习得
冲突圆满结束,两个孩子都认识到了事件和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了"情绪是被允许的,但是打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强化观念,让孩子们学到情绪和行为关系。
三,总结和启发
1,没有用吼叫,和评判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允许情绪的自然流动,不用强干预
3,理解哥哥因为疼痛,没控制住打了妹妹,让哥哥认识了情绪脑的力量
4,没有维护妹妹,让妹妹知道了妈妈不会偏袒她,需要自行处理由自己行为带了的后果。
5,用第三方旁观者身份,清晰妈妈和孩子们冲突无关的界限,不越界,避免投射自己情绪。
6,倾听他们,不做对错评判,不指责。让他们自己认识过程,自己的问题/行为自己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