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谦虚,说话谨小慎微,生怕说出的话让别人觉得有丝毫炫耀的意味,所以大多数人习惯性否定自己和身边人好像刻在基因里了。
刘老师很喜欢来我们办公室溜达,每次聊起老公的话题就颇为激动,在她口中,她老公是个不会关心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回家啥事也不会干的人,完全是直男加巨婴,但其实我们见过情人节她老公给她送花,也听过给她买戒指,但她不想要等,所以她放大、丑化、否定她老公的部分行为,可能是为了突显自己的不容易,但何尝不是自己的要求有些高呢?
其实我也会这样,一说起老徐就是满嘴的不靠谱,虽然他确实有不少缺点,但与其他人相比,那还是挺顾家的,对我也比较关心。不过,在大家聊天时,我会习惯性否定他的好,一个劲儿地吐槽他的各种毛病。回到家里,我也会经常指责他的不是。但这么多年了,他从未改变过。
不止亲人,对待自己的班级也会这样,本来成绩不太理想的班级就不说了,有些班级明明考得很好,我们祝贺老师,老师也只会说,运气好而已,其实班里有一堆学困生,平时连作业都不写等,所以这种习惯性否定也许已经成为我们的交流常态,其实这样并不会让问题解决,有时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习惯性否定类似于打压教育,学生做得不好,退步了,肯定是一顿批评和指责,但做得好,进步了,就觉得是外在原因,同时也不能让其骄傲自大,所以我们还是会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次只是运气好,你要一直保持下去才是真的优秀。
这种习惯性否定会打击他人的自信心,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真的不太好。其实我们今后应当真诚地夸赞别人,不要加“但是”,不停地表扬他人,才会得到积极正向的反馈。我们很难改变一个人,那么我们就找对方的一个细节来表扬他,他才有可能朝那个方向不断地去转换,最终真的能变得更好。
班上有个女生的共情能力很强,每次写叙事作文,情感十分细腻,细节感人,但议论文理论性就差一些。当着全班的面,我大力表扬了她的写作水平,强力忍住没说“但是”,私下再和她委婉地说出她要努力的方向,当然还是以表扬为主,她很欣然地接受。换位思考,要是我当众被表扬,那我肯定会更有自信,对这门学科更倾心,若是再听到“但是”,无异于一盆冷水,表明自己还不够好。所以我们还是要不吝表扬,少习惯性否定,也少说“但是”,不要怕学生自满,在如今的家校共育下,他们更缺乏的是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