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是密不可分的。
儒家、释家、道家文化都是我们文化的底色,没有这三家文化,中华文化就失去根基。
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是儒释道的通家。
我今天要用自己信口开河的方式来乱说一通,什么是儒释道
儒
儒——一个人字旁,一个需要的需字结合。儒家思想的根本价值就是人之所需。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需要,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的人,还是个社会需要的人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尽自己的本分,也是人之所需。
儒的本质,或者说,本字吧,就是人之所需。
儒家认为一个合格的人,自己要能满足人的需要,这里的人既包括自己也包括别人。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既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你说,爱人不是每个人的共同需要吗?
读论语,几乎通篇都是不离人的需要。不再详细举例子了。
儒——就是人之所需。
儒——反对人之所欲(另文再谈)
释
释——左边一个采,右边一个圣(圣字往下伸出一点)。释家的本质(本字)就是采纳圣人的教诲,但是不仅仅是采纳,因为圣字往下伸出一点,所以可以理解为采纳圣人的教诲,同时要往下扎根实际也可以说是要突破圣人的教导。
释——就是采纳圣人言教+扎根实际和突破
释家的圣人当然是释伽牟尼佛和大菩萨们,佛经里面的内容都是圣人的言教。释家的文化很大意义上是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和佛弟子,依教奉行。
但是依教奉行的过程中,是不是死板的呢?
佛家讲慈悲和智慧,慈悲就是要扎根实际,智慧就是突破烦恼,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扎根实际的生活,怎么化导众生?也就是入世,不突破自己贪、嗔、痴的烦恼,怎么求得佛道?也就是出世。佛说,世出世间是不二法门。扎根实际和突破,其实是一样的,真正的佛弟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观音菩萨,为什么有求必应?
地藏王菩萨,为什么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文殊普贤为什么是大智大行?
释家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我们从一个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人格——儒家意义上的人,通过追求圣道,获得人格的提升,最终境界是成佛。
但佛在金刚经中说:说法者,无法可说!
圣人的言教,圣人自己都否定了!所以,光采纳圣人言教不是释家的释,所以才要突破。
一个释家弟子,不扎根实际,不做好满足自他之所需,那他做一个儒家意义上的人都不合格,如果不能突破佛经的言教,他就无法真正解脱,乃至成就佛道。
所以,释字的本字,就告诉我们,学佛,要看经典、学圣人,做一个好人要扎好人的根,还要做一个智慧人,去突破一切经教言论,觉悟成佛。
禅宗的顿悟,不就是突破一切经教文字的顿悟吗?明心见性,不也就是这个突破的问题吗?
道
道家的道字,本字来看就是:一个走字和一个首字。首,就是第一,首要;走,就是行动,实践。第一个走,就是创新,首要的是实践。
那么跟道家有什么关系?道家的《老子》,第一句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多的权威解释。但我不喜欢权威那套,让我来乱说一下,道是可以有章可循的,但有章可循,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简单说,求道,就要不走寻常路,非常道!道字,本字的要求就是要行动和创新!
每一个立志于成道的人,特别是学佛的人,必须去行动,去创新。
就如同一片无人踏足的草原,第一个走的人,就踏出了他自己的道。这条道,必须走,必须有实际行动,走出去了,到达了彼岸,那就是成道了。在佛家来说,他成就了,那就是一尊新的佛,就是修道者的创新。
总结
儒释道
先儒再释最后成道,这是必经的过程。但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有次序,但是又是一体的。满足人之所需,采纳圣人言教、扎根实际、突破、行动和创新。其实是一体的,追求更高层次人格的修炼,就必须是同时满足儒释道的三个条件。
吃好饭 睡好觉 做好人(儒)
多学习 多思考 学圣人(释)
去行动 做第一 成就自己(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