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章 继续
1、要塞围攻如何掩护
知道的有围城打援:监视线。李云龙攻打城市,丁伟和孔捷自发阻击前来增援的敌人。
克劳塞维茨介绍了一种过去有的做法:利用工事加强围攻的军队,建立围攻防卫圈。
围攻要塞,军队的正面会拉得太宽。心脏部分是敌人,城坚墙固。
这样的防御是退无可退的绝对防御。然而正面宽,就容易被突破。
自腓特烈大帝起,人们普遍喜欢采取所谓进攻,喜欢采取运动和机动,而不喜欢筑垒工事,那么我们就不会由于围攻防卫圈完全被废弃不用而感到奇怪了。
静态防御等于把包围圈外的范围让给了敌人。
这样的状况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路易十四以前军队的配置还没有同战区的概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塞的存在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就像遍布在欧洲大地上的一座座城堡,就是防卫的一座座孤岛。
围攻防卫圈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在失利的情况下,很难保住攻城的火炮。
没有反应时间,一被突破就很容易遭到失败。
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
平型关大捷打击的主要是日军的运输部队。
运输部队的危险就在于在行进过程当中,总是一路长长的纵队,很容易就因为被掐头去尾而堵塞在道路上。
曾经有不少将军提出过如何避免运输队的长蛇阵,但是都收效不大。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往往打击的是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线、敌人的运输和辎重部队。熟悉这一段历史的人很容易就认为运输队是非常容易遭到打击。
然而,克劳斯维茨认为:
大多数运输队,由于他们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而得到了一般的安全保障。
运输队往往是在后方,前面有自己军队的掩护,敌人的距离比较遥远。敌人只能用小部队来攻击他们。
运输队的安全,是依靠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来保障的,而不是依靠护送部队的抵抗来保障的。
去攻击敌人运输队的部队,很可能遭到敌人军队,或是敌人某一部队的报复,很可能遭到惨败的惩罚。
如果没有正面战场承担大量的军事压力,敌后战场发挥作用并不容易。
对此克劳塞维茨的结论很清晰:对运输队的攻击,不管从战术上看来多么容易,但从战略上看,却永远不是那样容易做到的,只有在敌人的交通线十分暴露的特殊情况下,才能期望取得重大的成果。
第十九章 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
1
防御篇没有谈舍营的防御,因为舍营不能看做是一种防御手段,只能看做是军队的一种状态。
电视剧中无论是古代剧还是现代剧,但凡涉及战场,常会表现夜袭,点燃帐篷、收走武器、放走马匹,敌人惊惶失措下毫无抵抗能力。
克劳塞维茨对舍营进攻定义为对一支没有集中的军队进行袭击。
好处之一是打乱敌人行进计划,迫使敌人后撤。
2
进攻者只能袭击那些位于进攻的纵队前进方向上的、敌人最前面的舍营地。
同样遵循不要分兵。
舍营当然有岗哨,大部队的接近很难不被发现,但由此产生的成果不容忽视。
3
所谓的成果就是迫使敌人进行部分战斗,并且使他在这种战斗中遭到重大的损失。
同样是打乱敌人的计划,有可能得到大量的战利品。
敌人军队在一定时间内会发生混乱和士气沮丧。
4
这种袭击即使很成功,取得成果即使很大,也很少能取得主力会战获胜时那么大的成果。
毕竟不会撼动主力部队,像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究是少数。战利品不会很多。精神影响也不会很大。即使偷袭得手,影响的也只是一少部分,甚至会激起敌人的报复。
主力会战赢了,那是一战而定。所以克劳塞维茨对于这种舍营袭击不作过高的评价。
认知的偏向很容易让人认为这种袭击的技巧能够四两拨千斤。这是中国文化中很不好的部分,四两可能拨千金,但四两更容易被千金压死。拿小概率事件当成目标,不为也。
5
1643年法军未设前哨,卡尔四世的袭击干掉了法军司令官和7000名士兵。
1674年屠朗在阿尔萨斯袭击对方,联军损失不过两三千,这对于5万人的军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损失。结果联军撤退了。这个案例被人用于袭击出成果的佐证,却忽略了联军的本身状况。
6
袭击舍营有七个要求。我只记录最后一个:作战失利的退路要提前想好,别偷鸡不成蚀把米。
以上是今天的阅读。明天继续,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