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引导孩子画画,最终目的,是让他能形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只有我们陪伴才会去画画,就像陪写作业一个道理,所以家长需要把握亲子时间和孩子独处时间的比例,如果孩子能自己安静的探索,我们就可以短暂的撤离现场了。
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中也说到,5分钟,对于大人来说很短,但孩子已经可以完成好几副涂鸦作品了。
时间短并不代表画画不认真,大部分2、3岁的孩子的认知只能支撑这么久。
只要每天留出涂鸦时间,哪怕只3分钟,每天坚持,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时间肯定会变长。
如果孩子还处在涂鸦期,我们就不要老想着让孩子画出个 什么具象的东西,来取悦我们大人自己。虽然有的孩子可以通过模仿照着画出来,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幼龄阶段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首先注重【个性和品质】的养成。培养孩子画画也是亦然。
1、培养孩子自信的涂鸦
面对一张白纸,他是畏首畏尾不敢下笔,还是随意图画大胆尝试,这很关键。因此,陪孩子画画,先给他们建立绘画/艺术创作观,比引导他们画什么更重要。
很多时候,大人容易把引导孩子画画的关注点,放在绘画结果上——画出具体的东西,而忽略了前端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绘画观念的搭建、自信心的保护、绘画习惯的养成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不用教他们画一只兔子或者乌龟。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孩子画画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习惯。
其实无论儿童绘画还是成人绘画,画画不应该局限在写生和素描上,画画是一件创造力的事情,是一种用笔在纸上表达作者情绪、故事和想法的方式,就像写作一样自然。
2、启发孩子,画画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感、所看、所想的一切
当孩子拥有绘画热情后,可以启发孩子将画画当作记录生活的工具,和孩子讨论他们的作品,帮与助他们将所画的内容与他们的真实感受和经历建立链接。比如橙宝画了一堆的线条,我们针对这个画作交流良久,发现它是面条、是虫子、是火箭、是树枝。
一但孩子自发的意识到绘画能够容纳他们所有喜爱和感兴趣的东西,甚至他们可以用绘画来发明新的东西的时候,这个阶段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本质上讲,第二阶段仍然偏重孩子绘画观念和意识层面的引导。
我常常说,玩游戏、听故事、吃冰淇淋、读绘本、逛公园是孩子人生的经历,算是一种输入,但如果想要让孩子在思维上有所成长,就必须要有输出,比如用语言的方式重新诠释再讲出来,或是用绘画(视觉形式)的方式重新组织再画出来。
孩子一旦意识到绘画的这个“秘密”,那画画对他而言就是根本停不下的事情。
3、成为孩子“日记画”习惯的推动者
如果跳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引导,直接要求孩子每天画画,那对于孩子来说,画画就是一件即无聊又很难完成的事情。
如果前面两个阶段进展顺利,恭喜家长们,你的孩子将会在绘画上带给你很多惊喜,他的情感和思维都会直观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随时观察孩子内心的变化,洞察他们让人羡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个时候,陪孩子画画就毫无压力了,当然你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带孩子各种,玩,玩,玩。
丰富有趣的人生经历,就是他们最好的绘画源泉,玩过之后,鼓励孩子画上一张“日记画”,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循环往复的玩耍与绘画,带给孩子的是一生都受用的敏锐感知力和抽象思维力,而这些,便是创造力的基石。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长在孩子绘画能力培养上比艺术老师重要的多。
孩子每天都和你呆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最好的艺术教育方式,就是让他们持续的参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4、帮孩子建立持续优质的艺术教育规划
亲身沉浸于艺术,
会促使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形成某种艺术领悟和享受,
并由此提升个人的思想和创造自我表达。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当很小的孩子拿起一支蜡笔在纸上涂画,又或者用剪刀剪碎纸片的时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就迈出了第一步。
用笔画画、用颜料画、各类手工、创意美术等等,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但前提是,这些艺术创作必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即创作没有被成人预想设定方向,孩子不是通过模仿或抄袭来完成作品,而是自己依据材料和工具的特征进行的自我发挥。
这样的创作成果——艺术作品,才能展现出孩子的个性特征,表现出他们真实的所想和所感,以及对自我、事物和世界的认知。
可以说,开放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综合调动创造力的过程。书中一再强调它在艺术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艺术创作是学生艺术教育的中心。也就是说,在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规划中,让孩子持续参与创造性艺术活动是最主要、最核心、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作为教育者,更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具有呈现自己生命的能力,以及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想法,毫无疑问,让孩子参与到创造性艺术活动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