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就是我,我的名字叫某某某,我家乡是哪里,我做着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可是这些又好像不能解释“我是谁”,我的身体能代表我吗?我的工作能代表我吗?一直问一直回答也一直在困惑,所谓的“我”究竟是谁。
生活中时常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存在,这些情绪让我们难以自控,跟家人吵架了,工作出现了差错被上级说了,上班被公交地铁挤的喘不过气来,下班被雨淋湿了……为什么都是我,为什么总是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是我控制了情绪,还是情绪控制了我?
有一句话叫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就只能靠想象,想象的东西也需要和我们经历过的场景联系,只有我们亲身经历了,体验了,才知道个中滋味,有人说的“我懂”,“我理解”其实他并不懂。
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东西,是豪车、大房子、金钱、权利……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是不是我们就会满足以及快乐,可看看那些豪门,似乎也充满了各种恩怨。我们内在的快乐真的得必须靠这些才能得到吗?
“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以爱的名义,却做着非爱的事情,甚至是伤害的事情,以爱之名,有时就是道德绑架罢了。
“一个人充满了快乐、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好的自己就会吸引好的人和好的事情!可是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好的人遇上坏的事,坏的人遇上风光的事,在这里难道吸引力法则就不见了吗?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的大脑每秒要处理四千亿位元(位元,bit,二进制数字,每个0或1就是一个位元)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位元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除掉。“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吗?””大脑很富有,而我们处理的很少很少。我们看见的世界,就是我们选择的世界,那是否讨厌的也是我们选择的呢?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对话、思考、困惑、迷茫、原来如此。也许有些问题一辈子也不会知道真正的答案,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用一辈子去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