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热爱阅读的朋友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很多人都疑惑,读书有什么用,看完又记不住,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读书就是竹篮打水,虽然一场空,但是水能帮助你把竹篮洗干净。让你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修养的精辟论述。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阅读的真正意义。人们学识和修养的精进是要伴随一生的。所以阅读——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扩展眼界、完善人格的工作也要终生进行!
怎样不让阅读成为无用功,我认为有三点最为重要——选择、输出、反思
一、选择
无论是经典名著、各领域的学术书籍乃至各种畅销书,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果你的阅读仅仅是消遣,那么你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如果你在专业学术、职场提升、个人精进方面有需求的话,那么制定阶段性的阅读学习计划就非常必要。现在的专业分工及其细致,我们的精力也十分有限,那么我们选择阅读资源的时候,就要围绕你的主干专业,选择本专业的经典书籍和学术资料进行精读。另外,跟专业主干相关的分支知识要梳理出来,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选择行业比较认可的几本书籍。另外,对自己有要求的朋友们,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因为无论是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还是以后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结构树,都是以一个个点为基础,最后所有的点,串联成信息通路,变成你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比如,理工类的朋友,他们很多也是文学爱好者或者写作高手,那么平时文史类知识的扩充,对于弥补一些理工思维的缺失就很有帮助。这时,理工类朋友为了从阅读中得到的正向效益最高,最好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史类原著,而不是经过加工及包装的文化产品。
二、输出
在选好阅读资料,制定好阶段性阅读学习计划之后,我们除了按照计划完成知识的输入,更要重视知识输出这个环节。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根本就不记得书中的观点了,时间越长忘记的越多。对于消遣类的文化产品还好,但是如果你是通过阅读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这种不走心的方式,最后将让你一无所获。输出的方式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这里仅仅举几个例子。1)读书笔记。针对你要搭建知识体系内的书籍,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将作者的主要观点整理出来,梳理出一张思维导图,那么后期用到该内容,你也能很快提取出来。因为读书笔记是你阅读后加工整理出来的,所以你会对这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关于整理读书笔记的文章很多,你可以自行搜索。2)将读到的内容转述分享给其他人。因为只有你能清晰的阐述书中的观点,并且对方也能听明白的时候,才能证明你读懂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但这一步也只是懂,离应用差的还很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组建一个读书群或者专业讨论群,大家在这里碰撞观点,相互交流。这样会为你的学习阅读之路带来乐趣,也会帮助你更好的巩固知识。3)大胆应用。这个输出环节也是以读书笔记为基础进行的。首先,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意识的圈出对现阶段工作学习有用的内容,并且有意识的提取应用。可能不是所有圈出的内容都能为你所用,但是,我们工作学习的生涯很长,这种在阅读和学习中思考如何应用的习惯,会帮助你构建出坚实的能力基底。
三、反思
每个阶段的学习和阅读计划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复盘一下本阶段的内容,并且在我们知识体系的主干上添加新的模块,更重要的是进行反思。那么主要反思哪些内容呢?1)本阶段学习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应该填充到哪一部分知识结构里,如果他是新的领域,应该怎样跟我们的主框架相联系。2)有哪些观点跟我们之前的认知产生了矛盾,最好把他们总结出来,一定写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知的提升,这些观点和我们认知的矛盾会逐步化解。这一点一定要好好执行!这是我们通过学习阅读提高认知的一个阶梯。
无论怎样,阅读是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适合你的体系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最后,大家一定要给自己创造阅读和学习的条件,通过这种方式完善人格,提高认知;在现实的磨练中不迷失自己,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