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旁观者在分析别人的案例时,最容易犯得毛病是运用上帝视角。因为没有过多的情绪和感情认同,所以我们过于理性,从而使得我们的分析不容易贴合实际。
作为旁观者,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像我们看电视或是看电影,我们知晓前因后果,知晓好人坏人所做的全部事情。
面对傻乎乎的好人和狡猾的坏人,我们甚至会觉得好人太傻了,竟然弄不清坏人的虚伪嘴脸,并且恨不得自己跑进节目里把坏人揪出来。
我们的上帝视角仅限于自己身为旁观者,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却很少会有这样的视角,我们也只能身在局中,做一个毫无知觉的“傻子”。
如果站在远处,拥有上帝视角,也不可能有囚徒困境。我们会遵循最好的决策,使得我们和对方均达到最优。
但现实中却不是这样,我们只有自己的视角,我们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考虑的,我们不知道事情将去往何处。因此,我们做决策最大的因素肯定是这样做会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今天我们几个人看到的那份合同。那份合同是关于VMI的,里面涉及三个公司,合同的细节看着特别奇怪,尤其是里面的一些条款,看着特别不可理解。
我们几个对这些条款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拟定条款呢?
小林是从整体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他的分析倒也能自圆其说,但是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好像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他的分析角度有点过于理性,当然了,我所说的理性是对其中两家公司来说的。虽然从整体来说,这是最优的方案,但是以牺牲第三家的利益来驱动的。我觉得在现实中这样的协议很难会达成。
于是我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不考虑整体的利益大小,抛弃自己的全局视角,而把自己代入企业的角度。
因此我发现条理瞬间清晰了,那些条款不过是大家相互妥协的结果。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而且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全局的成本会不会最小,因为这和企业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企业如果妥协,它一定会要求相应的补偿,而且企业必然追逐最大的利益,同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成本最小,会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应付账款,会尽可能多地减少自己的应收账款。
如果是企业内部,大家肯定会追求总体成本的最小化。但如果是企业之间,大家肯定不会追求总体成本最小化,它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了,哪怕这个决定会让其他人全都受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