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非常敬重,而孔子虽然经常教育他,但是私心里对他其实非常喜爱。有一天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场辩论,到最后也没有争出一个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山月记》中《弟子》这一篇写到了这么一件事。当年陈灵公与臣下之妻有染,且穿着臣子之妻的内衣上朝炫耀。一位名叫泄冶的大臣苦谏后,竟然被杀。
有弟子问孔子:泄冶因诤谏而被杀,与古之名臣比干之谏死无异,可以称之为“仁”了吧?
孔子回答说,不能。比干与纣王是血亲,又官至少师,故而舍身诤谏,并希望自己被杀后,纣王能有所悔悟。他这么做可以称之为“仁”。
但泄冶与陈灵公并非骨肉至亲,其身份也仅仅是一位大夫而已,知道国君行为不正,国家风气不正,本该洁身自好,全身而退,可他却不自量力,欲以一己之力来匡正一国之淫靡,结果白白送掉了自己的一条小命。这怎么算得上“仁”呢?
提问的弟子心满意足地离去了,但是子路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泄冶冒死进谏是为社稷而舍弃个人安危的伟大义举。
孔子却说:“古代之士,国有道,则尽忠辅佐;国无道,则退而避之。对于这种‘出处进退’的奥妙,你还不懂啊。”
子路又问道,“照您这么说,在这世上,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一身的安全了?一个人,最应该计较的,也是自身的安危,而不是什么舍生取义,是不是?难道自己一身之‘出处进退’是否适时,比天下苍生之安危更重要吗?
诚然,那个泄冶倘若面对眼前的乱伦只是皱皱眉、转身而走的话,对于他自身来说,或许很好,但是,对于陈国的百姓来说,这又算是什么行为呢?或者说,还是明知无用依然死谏,由此来影响国民风气,意义更大些呢?”
孔子道:“即便是为了‘道’而舍弃生命,也要分清时机和场合。而拥有明察于此的‘智’,也并非为了一己之私利。总之,急急地一死了之,这可不算什么本事啊。”
这场辩论,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同事,他也曾经“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去向领导进谏,站在领导办公室外面的他说了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个文科老师,他想效仿古人,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给领导提建议。
当时领导的一些决策引起了大家普遍的不满,但是没有人敢说话,而这位同事却选择作为大家的代表去反馈意见,抱着视死如归决心的他,在谏言之后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而得知大家心声的领导,在这件事情之后也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我的这位同事不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大臣吗?他的做法让很多同事非常的佩服跟敬重,这些同事不就是子路吗?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他太过于莽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头来不仅没有说服领导,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工作,何必呢,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就是孔子吗?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是明哲保身还是舍生取义?
你的看法是什么?子路和孔子的这场辩论,你站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