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试图不引用书中的原句来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课的结构。
一、课前
1.备知识
首先,教师要良好的专业素养,具备的知识至少应该是所要传授的知识的10-20倍。除了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更要有大量的事实现象的观察、归纳与概括,以备课堂讲解中随时能举出引发学生思考的例子来。
2.备学情
学生的智力背景是新旧知识的鱼儿衔接建构的河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智力背景的生机勃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并投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的提醒我们,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并在课中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所达到的具体程度,用我们现在常说的两个字说就是——学情。
3.备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新知识,我的理解是将知识以抽象——形象——抽象的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联想可能要涉及哪些交集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哪些困难做出多方预设。
4.备经验
类似于第二套大纲,学生学习要阅读的图书和其他资料来源,教师要在课前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以丰富教师本人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5.备教材
就语文课而言,以这篇课文所彰显的语文要素(工具性+人文性),在教材中所占据的地位,课后习题和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
6.备问题
课前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新教材,试图使他们了解自己产生疑问的地方在哪里是什么,他们对哪些地方最感兴趣,还有教师要保留哪些问题留给学生去探究。
二、课中
1.教师对于理论的阐述不占用过多时间,以不超过十分钟为宜。
2.课堂内容主题,尽量使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事实、现象等活跃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让他们参与举例子,讲述自己的经历,画图演示等等,在观察创造或回忆事实、现象、直观性教具的过程里,发现抽象化的因果联系。理论着上情感记忆的色调,织入属于自己的知识大网。
3.课堂检测方式——个别对待。针对学生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单独或分类布置作业给予实质上的指导,目的是获得进步。
三、课后
1.作业布置要有灵活性。注意在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培养脑力劳动文明,涵养动手实践的智慧。
2.利用草稿本来检查全体学生针对上节课或本节刚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
3.对于必须要长久保存在记忆里的知识,定期复习。
四、常规
1.注重培养自动化读写和运算。
2.创设对词高度敏感的氛围,师生具备高度的言语素养。
3.思维课,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表达自己世界之美的能力。
4.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智力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