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风,熊猫村,把二者放在一起系统思考,这是第一次。
这也就是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课程的魅力所在,以一个个富有洞见的话题,把离开课堂12年的我,每周一次拉回到写作业打卡深入思考如何守护熊猫村的“课堂”上。
什么是乡风?
熊猫村的哪些淳厚的乡风文化滋养过我?
在我的大脑中,闪过的是这样几幕难以忘怀的乡愁—— 去县城里上初中前,大多数周末,骑着骡子,沿着山路,花上一天往返家和大熊猫栖息地旁花椒园的一幕幕。
或许也就是这一趟趟的生计之路,让多年以后身为记者的我,在听到《四川省实施大熊猫品牌战略规划纲要》编制专家讲述“大熊猫”的品牌价值时,最在意的反而是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如果要说是滋润,那种靠山吃山传统生计方式的经历与浸润,正是我抹不掉的守护熊猫村的原动力。
村里办红白喜事时,全村帮忙,全村围坐,全村吃九大碗或豆花饭……
最难忘的乡风民俗,要数儿时的过年了。年前的大扫除,等了一年的穿新衣,对一家人来说难得的丰盛的年饭,年初一热闹的舞龙灯,年初二各种拜年,年初三……
离开家乡12年多,那种热闹的乡风,如今却是只是残存在记忆中温暖的乡愁。
不论是那些慰藉心灵或丰富农闲生活的有仪式感的风俗或传统节庆,还是那些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自然有机健康安全的耕作方式,在我看来都是值得珍视的“乡土味道”。
而如今有些熊猫村那种婚丧大操大办、赌博不断、不重视子女教育等陋俗是急需抵制的。
都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贯穿产业、生态、治理和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富脑工程。
守护熊猫村,注重的的是探索解决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实质上是一种在川陕甘53个熊猫县198个熊猫乡镇数百个熊猫村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模式。
因此,培育文明乡风,守住熊猫村的“乡土味道”,亦是守护熊猫村计划的灵魂所在。
那么,如何培育熊猫村的文明乡风?
在把乡风和熊猫村结合起来系统思考过程中,我意识到,其实在爱德基金会乡村振兴计划资助的“熊猫村社区营造与零星熊猫保护地建设示范项目”里,守护熊猫村团队已着手培育熊猫村的文明乡风。
熊猫村社区营造与零星熊猫保护地建设示范项目,主要落地在一个叫石溪村的熊猫村。
石溪村,距成都约180公里,是一个地处横断山脉大相岭山系大山深处完全独立的自然小村落。
200多年前就有人在石溪村生活,村子的形成距今大约150年。
目前,石溪村有户籍人口49户191人,村民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有林木种植、林下经济、外出务工、国家退耕还林补贴等,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石溪村村民识字率在65%左右,文化生活资源稀少。村民平时文化生活是看电视,大部分村民基本上不看书,仅有有孩子的家庭偶尔会看到几本儿童读物和课本。
石溪村周围生活着5只未纳入国家大熊猫保护地网络的“零星熊猫”,因此属于是典型的熊猫村。
在爱德基金会乡村振兴计划资助下,熊猫村社区营造与零星熊猫保护地建设示范项目的几项措施都将有效提升石溪村村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培育这个熊猫村的文明乡风。
第一,在建设30平方公里零星熊猫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时,通过竹林抚育、熊猫村生态管护小组组建与运营、“零星熊猫”自然教育、小水电关闭调研等的开展,均能增强石溪村村民参与当地生态保护的意识与行动力,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良好的零星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是全村村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行最宝贵的环境资源。
第二,利用石溪村村委会公共空间打造“熊猫家”公共文化体验空间,每季度1次开展石溪村乡土知识、人物、人文、自然等资源的持续发掘与科普。这项举措,将有效助力石溪村村民梳理与盘活青羌民俗文化以及“十雅文化”(雅女、雅鱼、雅连、雅笋、雅茶、雅杉、雅石、雅纸、雅牛、雅猪)。
第三,推动49户村民开展“幸福存折”行动计划。“幸福存折”的设立初衷及开展方式,需要再细化和阐述清楚。]。活动初衷在于融洽熊猫村家庭关系,挖掘熊猫村文化资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家庭幸福指数,进而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具体做法是,为每户村民发放一本“幸福存折”,引导村民与外出务工青壮年或上学子女每周打一次亲情电话,记录下一年中家人重要的幸福事件,记录一年家庭的重大发展变化等,梳理家庭重要历史,年末评选熊猫村幸福家庭。同时,其中有趣、有料、有代表性的熊猫村家庭的幸福故事将成为传播推广熊猫村的重要素材,以及沉淀为游客体验熊猫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上述计划只是既有项目中的一些举措,经过这次深思,守护熊猫村团队将提升对文明乡风的认知以及拓展培育熊猫村文明乡风的深度与广度。
春风化雨,我期待一个个生态环保成风、乡土味道浓郁且受大熊猫文化泽被的熊猫村茁壮成长。
能有这样的熊猫村文明乡风培育思考,还是要再次感谢“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这项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11家机构主办的公益性新农人专业赋能培训。
(图/李永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