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感受如何训练
感受是对意象的感受,而非意象之前的感觉。这个话题已经多次说过,不再重复了。然而对意象的感受,如何恰如其分,化为写作,需要多方面训练。
阅读是阅读感受,审美感受。
1.阅读名著第一遍,需要快速,把握整体,获得整体感受,也就是审美感受,对作品的和谐整一有感受,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这是需要改变以前慢读,死磕的习惯,也要摆脱读故事读情节的习惯。
2.第二遍阅读是找意象,以及作品意象是如何串联成意境的,其中的气韵是如何流动的,作者的感受是如何推进增强的。写作是探索过程,感受也是探索过程。
如果读不到作者的感受变化起伏,体会不到自己阅读是的感受起伏,就不能训练感受力。
写作面对的是和自己差不多的读者,第一读者就是自己,因此作者读者的感受是一致的,感受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固定不变的是感觉,要么就是概念(人生如梦,思故乡,人与人难以沟通,善恶永远在斗争等等)。
中国传统教育也不知道是太装了,还是怎么的,总是说,细嚼慢咽,说这话的人自己却不那么做。
可能是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偏要那么说,有的还夸张说倒背如,那不是吹牛就是傻瓜读书。难道不能翻书?翻书可耻?不会背就是怂?
尼采崇拜叔本华,他背诵叔本华?可以说他不一定读完,没必要读完,懂了就行了。
很多理论书是为了阐发,防止别人攻击,本意其实就一张纸,
懂的人看一页就够了
黑格尔谈美,他举例一百页,对于他自己,一个例子都不需要。
对不对?
同样,阅读名著,读到感受,不需要背诵,不需要死磕,不需要剖析。
我们的传统,说五四某教授对什么书倒背如流。没听过西方教授有类似故事。
文学阅读没感受,等于白读了。
找到震撼自己的那本书
一流和顶级的作家上百个,但是如果没有受到震撼,你的阅读依然没到终点。
为了震撼去附和认同它?那是作假。
必须不断积累审美经验,进行修炼,直到缘分到了,有一天你读到了一本,令你浑身发抖,令你震撼,你才懂得什么是美,最高等级的美。
这时候你不需要任何标准,你知道标准是什么了。怎么读,怎么写,有个灯塔在指引。你不需要任何人指导,你会自己找需要的东西。对于写作中,感受是如何变化、展开,推进,就有了自己的标准,知道什么是“自然而然”。
灵魂不受到震撼,境界就没法提升。
蒙田随笔写了个故事某霸主破城,说夫人们可以走,可以带一件东西,国王和大臣们不许走,杀头。
夫人们各自背着丈夫出城,霸主感动,释放了全城所有人。这就是震撼了。
写感受
很多人基础很好,写的时候往往心有余力不足,素材很多啊,怎么就提笔沉重呢?这和感受有关。画面很多,意象很多,感受却出不来。
感受不是做日记,也不是去采风去到处考察观察,那样获得是感觉,要么从书本里找出一个结论。如此写作,不是写感受,而是僵化的写作。
正因为意象是沉淀后打捞的,对着意象来感受,才是还原到最初,审视事物最初的样子,感受才是真感受,才能排除习惯思维干扰,有个性有眼光,有一种洞察力,而不是先入为主(书本导向、意识形态导向、习惯思维导向),才能有一种全新认识,让事物敞开的认识(不下结论,不下结论,让事物敞开,显露它自身的寓意)。
如此才算是探索,创造,构建,澄明,敞开,洞察,气韵流动、自然而然、完整的有机体、自带光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