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看见孩子》实战9-11章,是关于应对孩子恐惧、害羞与挫折的,作者提供了很多颠覆传统的育儿思路。
在实战九中,作者认为恐惧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恐惧发生时,孩子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区域会暂时关闭,强行用逻辑说服只会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作者认为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并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陪伴者的存在本身,我们的长期目标不是帮孩子消除恐惧,而是建立对恐惧的耐受力。
作者提供了恐惧管理的方法——先认同,再疏导。
- 接纳式对话:用"我注意到..."开头,避免评判(例:"我注意到你看到蜡烛时呼吸变快了")
- 恐惧拆解术:分步骤询问细节("校车哪个部分最让你紧张?座位?走廊?")
- 安全仪式:与孩子共创应对策略(如携带"勇气石"、制定安全距离规则)
- 渐进暴露:从观察火苗视频→看蜡烛点燃→参与野营生火,分阶段适应
在实战十中,作者提出害羞本质是孩子对社交节奏的自我把控,有时候孩子不是害羞,他们也有可能是慢热,父母如果催促孩子"合群"可能适得其反,强迫孩子社交更会导致"二次焦虑",但事实上真正焦虑的是父母,父母的焦虑会让孩子更加畏畏缩缩,所以真正需要调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作者给的一些方法:
- 社交预演:提前告知活动细节(参与者、场地、流程)
- 逃生通道:允许孩子随时退回"安全基地"(父母身边)
- 替代参与:提供非语言互动方式(帮忙分发餐具、用画画交流)
- 认知重构:把"他太胆小"转化为"他在谨慎观察"
在实战十一中,作者用4岁布雷登拼图崩溃的案例揭示了孩子的挫折耐受力比具体技能更重要。作者引入"成长型思维"理论,强调要培养孩子对"学习过程"的适应力。
【育儿工具】
- 错误日志:记录每日"搞砸清单"并分析收获
- 过程追踪:用计时器量化坚持时间("这次比昨天多坚持2分钟")
- 家庭箴言:制定成长型口号("难≠做不到,难=需要更多步骤")
- 示范性失误:父母故意展示错误应对过程
情绪没有对错,恐惧/害羞/挫败感都是进化赋予的保护机制,是孩子面对外界的一种自我保护。父母作为孩子的"安全基地"的价值要大于"问题解决者",做好陪伴比说教更重要。当下的"问题行为"可能是长期适应的必经阶段,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啥也不会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慢慢来,静待花开。
想起我小时候也经常被外婆说“这孩子内向啊,不会说话啊”之类的,其实我只是在陌生人面前会表现的比较安静,混熟了就变成二货,家里的小朋友也是这样的,在外面很安静,家里就是一只抓不住的小猴子,上蹿下跳的。小时候没有人陪我,现在我可以陪小家伙一起慢慢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