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创业
刘少奇回故乡

刘少奇回故乡

作者: 0fa87f721230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11:12 被阅读20次
原文微信公众号:德升4567

1961年4月1日,一列从广州出发的列车向北呼啸疾驶。车上坐着一位银发满头神情严肃的老人,他就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他凭窗远眺,凝视着那一掠而逝的光秃山头,荒芜的田野,炊烟稀落的村庄,陷入了沉思。

    三年如狂的“大跃进”,带给中国的不是一厢情愿的大发展,而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连年下降,人民生活难以为继。为医治工作中“左”的创伤,

    了解真实情况。此刻,作为国家主席,他深深感到肩负责任的沉重。他燃起一支香烟,望着灰蒙蒙的原野,狠狠地吸了一口。列车带着他万千的思绪,徐徐驶进了长沙车站。

    “主席办公室”设在破败的土屋里

    省委领导为给刘少奇蹲点创造良好的条件,他们开会研 国家主席要到湖南基层蹲点,这可是少有的大事究再三,从选点派人,接待交通、生活安排到安全保卫,

    扭转全国、首先是农村的严重局面,党中央在广州召开 工作会议,讨论制订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考虑得一应周全。为配合这次蹲点,借此推动全省调查

    (简称《60条》)。但会议在对当前农村形势的看法上,意见并不一致。为此,会议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广泛征求群众对《60条》的意见。刘少奇此行的任务,就是到湖南蹲点调查,

    研究工作的开展,省委决定派省委书记李瑞山任总队长,组成省委工作队陪同刘少奇下乡

    听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上述汇报,刘少奇诚恳地说,我们这次来蹲点调查,不要影响省委日常工作。

原文微信公众号:德升4567

李瑞山同志就不要陪同了。这次到乡下去,不住招待所采取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不扰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亻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对刘主席的指示,张平化照办了。但是,刘少奇毕竟是63岁的老人了,从老人的身体健康考虑,省委还是在花明楼公社机关,给刘少奇准

    备了住处。

    4月2日,刘少奇驱车来到宁乡东湖塘公社。天不作美,春雨正下个没完没了。刘少奇撑开雨伞,踏着泥泞小径,高一脚低一脚地来到王家湾生产队的一个院落前。赫然入目的是门口挂着的“宁乡县东湖塘人民公社万头猪场”的牌子。刘少奇在猪场转了一圈,看看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头猪,且多是皮厚毛长。他走进猪饲料房,用手指了指,告诉随行人员,“我们就住这里吧。”

    “就住这里?”随行的同志愕然了。看这破旧的房子,杂物横七竖八,挡风的门也没有,猪场里的粪臭味不时地随风飘进。这样的地方别说是国家主席,就是乡下人也难住。有人想劝阻,提议仍去事先安排好的花明楼公社住,但想起刘少奇临行前的交待,再看他那朴素

    的装束,话便缩了回来。

    刘少奇身穿蓝布衣,头戴蓝布帽,脚踏青布鞋,看去宛若一位普通的农民,慈善的长者。王光美也很朴素,酷似一位农村的大嫂。面对这位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出现的领袖,随行的同志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七手八脚。

        在一张陈旧的老木架子床上铺上稻草,打开简易铺盖把两张不曾油漆过的旧方桌拼在一起,抹抹上面的灰就算作办公桌,4条旧旧长凳放在桌边,一具老式煤油就是上乘的照明工具。 就在这充满着泥土味的小屋子里,刘少奇整整工作、生活了6天。他在这里找人谈话,了解情况。他走村串户,以步当车,足迹遍布这里的山山岭岭,田垅阡陌。

 

原文微信公众号:德升4567

  4月12日,刘少奇来到了长沙县天华大队。

    “主席办公室”设在王家塘的两间土砖屋里。屋子已久不住人,阴暗潮湿,散发出一股股霉气。墙上涂抹的泥巴风蚀剥落,斑斑点点。鉴于宁乡的经验,随行同志不再张罗。他们将土屋稍加收拾,在前间摆上一张油漆斑驳的老式条桌,把几条还沾泥带水的旧高凳擦氵

    放在条桌的四周,就算作会议室。后间是卧室。床铺是用两条长凳支着的两块门板,一块粗布挡住窗口那仲春乍暖还寒的夜风。一支蜡烛用作照明,全部摆设是方小桌和几把靠椅

    人们看了这简陋的住房,十分不安。“刘主席,换地方吧,您己是63岁的人了。”

    刘少奇笑了笑,“这比延安时期好多了,恐怕现在

    没有这个房子住呢

    主席脱帽一鞫躬,社员放胆说真话查开始着手进行

    首先是听取各方面汇报。刘少奇细细地听,一字句地记。慢慢地,他的眉头皱了,看得出他在费神深思怎么这些汇报都是千篇一律?首先是形势大好,继而是成绩几条。报喜的多,报忧的少,显然是粉饰太平。

    感觉

    报

    在宁乡王家湾的一个山坡上,他用一根小棍子撩开 决 定挨家走访,实地察看

    一堆风干的人粪,一看,尽是米糠渣子包着节节草根,再挑起来一闻,闻不到一点臭味。他立即断定,这是没有吃多少粮食的缘故,“农民吃饭已经成了大问题!”

    铲挑起菜看,竟全是野芹菜。尝看不到一星油水。  婆婆正在炒菜。刘少奇用

    味道既苦又涩,员家  开碗柜,发现油缸空空  盐缸里也仅残存一星半点的食盐,“油盐缸子名不副实

    啊!”刘少奇吁气长叹,不胜忧虑

    走村串户之时于,刘少奇留心地注意到,时至春末夏初,本该万木葱笼、春景无限,然而所经之处,山头林木稀落,破败不堪,田里红花草像癩子头,稀稀拉拉,犁田的农民没精打采,皮包骨头的老黄牛步履维艰…

    番实地察看,刘少奇已初步感到农村问题的严重,远非3年前宁乡县委寄给他的《宁乡快讯》上所说的,农业大丰收,还出现了亩产65000斤的高产卫星之类。他联想起前不久的广州会议上,一些同志还盲目乐观地认为,当前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大有好转,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可眼前的事实竟是这般严峻!

    “农村搞得咯样糟,不亲自下来就不晓得。”刘少奇动情了!他决定再深入了解一下,以探明究竟。

    在天华大队的干部座谈会上,他问到人们最为关注的食堂问题,回答竟然惊人的一致要办,只是规模小点

    在社员座谈会上,开始是噤若寒蝉,继而就如出辙:办食堂有优越性,不过规模宜小

    在宁乡,情况也相差无几。不敢讲真话的空气弥漫在湖南农村。多少年来过火的政治斗争确实把人们]都搞怕了。不是吗,天华大队的段树成讲真话被打成“右倾

    宁乡一个姓曹的于部反对乱砍森林而招来横祸,被毒打顿。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谁吃了豹子胆,长了几头去讲心里话呢

    “调查组的同志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真正让群众把心里话说出来。特别要注意好话、坏话都要听,就是骂我们]的话,包括骂我这主席和中央的话,也要听。”在工作组干部会上,刘少奇的话十分恳切,充满着对群众的无限信任。

    “现在的情况,调查恐怕也不容易,比毛主席那个时候作调查,恐怕更困难些。”他针对调查中碰到的问题有感而发。

    为了全面摸清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刘少奇娴熟地发挥了他那卓越超群的调查研究艺

    术

    他深知群众“不怕官,只怕管”的心理,并且细心地觉察到,凡有社队干部在场,群众讲话都谨小慎微

    在施家冲的社员座谈会上,他不用社队干部陪同,也不

    请他们参加。

    “今天请你们来谈话,请你们随便讲,向我讲真话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批评,不戴帽子,不辩论。”说完,他环视着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立正脱帽,恭恭敬敬地

    向大家鞠了一个躬。

    社员们惊呆了,一个个手足无措,面面相觑。这些平日见了大队干部都要低头哈腰的泥脚杆子,做梦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做梦也想不到共和国主席会向平民百姓鞠躬,这真是从盘古开天地还没有过!这一鞠躬,使主席和群众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大家初来时的紧张和戒备心理顿时冰消雪释。面对着自己的领袖,又没有“管”的顶头上司在场,大家的话儿就像开了闸的

    洪水,滚滚而出。

    “农村办公共食堂不好!”人高马大的彭五大汉麻起胆子,第一个说了心里话。“我住食堂,自己的屋空在那里,自留地也不能种。以前种自留地,搞副业,猪、鸡、鸭、蛋、红薯、芋头、豆子都很多。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他拿起一杆烟枪,“叭嗒、叭嗒”地抽了两口稍稍调整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继续讲下去。

    “如今做事难得来劲,肚子不饱,无法积极;大个子、小个子都10分工,不想积极;技术高低不分,懒得积极。”他像放连珠炮似的,把当前农村的问题狠狠地数落了一番。

    彭五大汉话音刚落,彭玉鸿忙着接上了话茬:“我们11户人家的食堂,喂的猪还顶不上原来一户人家喂的猪多!”他把强压已久的一肚子话和盘托出

    “从前满月猪崽长到40斤,现在一年还长不到40斤。什么道理?没有细糠菜根吃,没有猪就没有肥料。现在人吃油吃得少,人粪也不肥。办食堂以来,我搬了8次家,还不是搬得最多的。现在大家住在一起,鸡不能喂,蛋没有吃。从前劈树杈子,扒树叶烧,现在一刀砍,山全砍光了。看到生产发展不快,许多东西没有了,伤心呀!”说着说着,秉性倔犟的铁汉子,竟然泣不成声。

    座谈会散了,刘少奇很兴奋。因为他开始听到了群众的真正呼声,摸到了群众的脉搏。但他并不满足,他要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他也要检验一下施家冲社员的

    意见是否具有普遍性,他决定采取新办法。“回家是

    个办法,家里除了父母姐妹以外,总还有一些熟人,他们对你容易讲真话。”

    探望发小和亲姐姐,深入了解情况

    刘少奇回到了宁乡炭子冲,找到了昔日交往甚深的农民朋友。成敬常和黄端生直言不讳地向他反映了某些干部不讲民主、日无法纪,非法扣压自己写给他的信件的情况。他的少年时代的放牛朋友李桂生,也坦率地说“去年粮食减产,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五风刮得咯样!”他的农民通讯员王升平,向他斗胆进言,农村公共食堂“还办下去会人死路绝!”王升平实打实地告诉他,农民没有饭吃,就吃树皮草根和稻草淀粉,枯木冲死了一二十个,跑了十几个,还有几个患水肺病的只怕也是没命插田,没命过年

    在炭子冲,刘少奇还特意探访了自己的同胞姐姐刘少白。刘少白老人听说自己的弟弟回来了,心情一直十分激动和兴奋。她已有10多年没有见到弟弟了,10多年来,她一直怀念着自己的弟弟。还是在全国刚解放时,听人说,弟弟做了“大官”。她立即跑到北京看自己的弟弟、弟媳、侄儿、侄女们]。在北京小住期间,姐弟俩仍和过去一样无拘无束,充满手足情。一次,姐姐笑着对弟弟说:“别看你当主席,我也是你姐姐,小时候我还打你屁股呢。”但政治上,刘少奇对姐姐要求极严解放前,刘少白嫁在地主家庭,土改以后,要自食其力,生活上颇感困难,曾想在弟弟身边安度晚年。刘少奇只要稍一松口,这个要求是极易达到的。但他还是动员姐姐回乡下去了。一次。她到塘边打水,又饿又累,实在提不上来一桶水。回来后便给弟弟写了一封信,委屈地说,“我在塘边,一边打水,一边想,我弟弟在北京做大官,可我在这里打水……”刘少奇立即亲笔回信,“我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在打水,在劳动,靠劳动生活,我感到光荣。如果我姐姐还在继续靠剥削生活,我会感到羞耻

    刘少奇回乡的消息传出后,乡亲们纷纷给刘少白老人贺喜。特别是那些面黄肌瘦的老人,十分羡慕地对刘少白说,刘娭馳,您这以后要享大福了。她虽然知道没有什么大福可享,因为她了解自己的弟弟。但她想弟回来,今后饭总是可以吃饱了。总不至于像自

    的儿子,老人一阵心酸。 的儿 因为吃糠 屙出不屎而活活憋死

    10多年来,刘少奇又何尝不是时常思念着自己姐呢!虽然她的婆家是地主,但她究竟也是

    压迫的弱女子,况且她毕竟是自己的一母同胞啊!因他一到宁乡就想去看望姐姐,但因工作太忙,实在抽开身,便让随行人员先代他给姐姐送去了五斤大米斤饼干、两斤糖菜、九个盐蛋、一瓶猪油

   

原文微信公众号:德升4567

几天后,刘少奇忙里偷闲,步行七八里,亲望姐姐。一进门,站在他面前的竞是一位面如土色瘦如柴,双目几近失明的老妪。他一阵心酸,赶紧跨一步,扶住老人的手,动情地说,姐姐,我来看您了我是您的亲老弟九满(注:刘少奇排行第九,乳名九满。啊!老人看清了是自己的弟弟后,嘴巴张合了半天

    久没有发出声来,两行老泪刷刷地往下掉。等她慢慢静下来后,弟弟问, 好么子啰,连饭都

    不饱!”姐姐直率地回答。“你吃多少米一天?餐老称二两,一餐不饱,餐餐不饱,肚子总是空空的

    给你送的那点米 餐加一点吧。”弟弟嘱咐姐姐。

    “老弟啊,我加完了再到哪里找你啊?”姐姐无限忧伤弟弟安慰说:“现在是困难时期,你难过,大家都难过要和社员同甘共苦。”但他的心里十分难受。要分别了姐姐拉着弟弟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弟弟走远了,她然倚在门框上,呆呆地朝刘少奇走去的方向望着,眼泪    早已把本来就不明亮的眼睛遮蔽得模模糊糊了

    农村的情况竟恶化到如此地步!家乡的亲姐姐和老朋友说话没有顾忌。天华大队群众的意见在这里得到了补充和印证。看来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解散公共食堂后,又抓紧解决住房问题

    958年10月1日,“大跃进”的热潮正把人们冲得晕头转向。在报纸的大吹大擂声中,时代产生了畸形儿—农村公共食堂。对于这个怪胎,开初人们竟把它当成社会主义的标志,奉若神灵,虔诚地顶礼膜拜广州会议制定的《60条》草案,依然写上了“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原则,全然没有不办的意思

    报纸上仍在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吹公共食堂有十大优越性,说不办食堂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办不办食堂是衡量革命与右倾保守的分界线。问题被提

    骇人听闻的高度

    民以食为天。饥肠辘辘的群众,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们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经调查,刘少奇发现,天华大队有90%的群众要求退食堂,宁乡这边也恨不得立刻就散。上级的要求与群众的愿望猛烈顶撞、空想与现实相去多么远啊!

    可是,少数干部仍然坚持要办。天华大队的干部发出威胁,“谁退食堂,不给谁自留地!”支部书记更是信誓旦旦,“都退了,我也不退!

    不办食堂也是社会主义。”刘少奇深知要解散食堂,将会障碍重重,先要认真做好干部的说服教育工作。根据群众的意见,他归纳出食堂的八大弊端。接着召开

    作组会议和干部会议。

    他苦口婆心地给执意要办食堂的干部讲,90%的人要求退食堂,如硬是不同意退,那就是脱离了90%的群众不顾群众的利益,“一切从上级意图出发,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要看到在食堂问题上,我们同群众的尖盾,直接影响工农联盟。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是只靠命令维持的。这是尖锐的矛盾,群众对共产党掉希望,那是危险的。”刘少奇掷地有声的话语,语长的教导,当即拍板的决断,给广大干部以极大的他们的思想疙瘩慢慢解开了    天华大队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决定,这也是全国首例。群众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一个70多岁的老农捋着胡子开怀畅饮:“上边这下子醒了!”接着宁乡也解散了食堂,农家处处升起了缕楼炊烟,希望和生机又同到了三湘大地

    食堂一解散,接跟而至的房屋问题亟待解决。

    6月9日,少奇同志路过宁乡双凫铺公社黑塘仑,突闻远处传来阵阵哭声。他走近一看,只见女社员颜柱英蓬头垢面,泪如雨下

    “你为什么事哭呢?”刘少奇关切地问道

    “食堂散了,大家要回原屋,别人限我今天腾房子。”颜桂英泣不成声。一位大队干部告诉刘少奇,她爱人修水库病死了,8个儿子也病死1个

    听完介绍,刘少奇不觉心头一酸。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一个女人处此光景多难啊!麻雀子也要有个竹筒眼,没有房子怎么安身呢?他立即关照那个大队干部“你告诉大队书记不要让她搬,就说是我说的,鸟必有窝

    人必有屋嘛!

    听说和颜桂英同类情况的人还很多,刘少奇焦灼不安。傍晚,他一回到县城,立即找县委副书记何长友来汇报这方面的情况。宁乡全县原有住房70多万间。荒唐的“茅屋洗澡”运动(即用茅屋的茅草沤肥)拆掉一批,瞎折腾的大炼钢铁拆掉一批,大办公共食堂强调军事化又拆一批,这样共拆掉了住房15万余间。眼下房屋还有不少被公社、大队和企事业单位平调占用。食堂一解散,社员要搬回原屋。一动引起百动,房屋问题成为当时农

    村工作的大问题。

    听了何长友的汇报,刘少奇百感交集,他不无自责地说“我们们革命的目的,是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和住房问题。人民受了这么多苦,要为他们分忧啊!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十么?”

    这一席话,震撼着人们]的心弦!从这里,共产党员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分量

    当即,刘少奇拍板定夺,要县委连夜起草文件,切实解决社员的住房问题,并明确了如何解决的基本原则

    和大体方法。

    文件很快发至全县,接着省委批发全省。

        部署层层“张榜公示”刹歪风

    食堂问题、住房问题等急迫问题初步解决后,刘少奇拧着的眉毛着实舒展了几天,但渐渐地又拧紧了。

    晚上,他偶尔出来走走。但天一擦黑,周围便一团漆黑,看不到一星半点的亮光,见不到一个人影。群众告诉他,农村没有电,靠煤油照明,但很久以来买不到

    煤油。

    他到卫生院看病人,一个个呻吟不已。医生告诉他,药物奇缺,病人得不到治疗。就是要斤把黄豆、两把糖要一二个鸡蛋作药引子,跑遍各供销社也难买到

    他来到供销社。售货员告诉他,煤油、糖一类紧俏物资根本无货

    他来到群众家。群众告诉他,对我们自产自需的产品,政府自上而下分配任务,强迫收购。比如,生产队养的猪,刚长到百十来斤,被采购员发现了,就强行收走,过去收购一头猪,还返回肉、油8斤,这两年又取消了我们是只闻猪粪臭,尝不到猪肉味。我们]种点麻,是为了搓麻绳,纳双鞋底,但上头要统统收去。说么子“麻不落地,户不存麻,五寸必打,片麻必收。”你片麻必收,我就一棵麻也不种。我们]喂两只鸡,下两个蛋,细伢子要吃个吧,来了客人要吃个吧。但上头见蛋就要收,说我们“吃了蛋,就是吃了社会主义,吃了‘拖拉机’。”你不让我们吃蛋,我们就连鸡也杀了。而对我们必需的些商品,像糖,煤油、布、胶鞋等等,我们买不到只有干部才买得到…

    南方农村的春季,天说变就变,下午还是阳光灿烂,春光明媚,晩上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吃过晚饭,稍事休息,刘少奇就习惯地坐到办公桌前。工作人员点燃了一支蜡烛,主席的“行宫”顿时泛出黄光。

    在“行宫”的桌头上摆着两份材料。刘少奇戴上老花眼镜,点燃一支香烟,借着微弱的烛光看材料。第

    份材料是福临铺供销部1960年几种商品的进货情况:食糖23700斤,除去供销部加工用糖3700斤,每人每月平均4钱:煤油96000斤,平均每户每月近1斤……·刘少奇抬起头,自言自语地说:“一年半斤糖,1月1斤煤油,太少了,太少了!”他狠狠地吸了几口香烟,陷入了沉思。

    1958年以来,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左

    错误,干了许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蠢事,受到了严重惩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物质极度匮乏。尤其是那些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商品,更为短缺,供需严重要保证群众起码的生活水平,渡过眼前的难关,最根本的是要迅速纠正“左”的错误,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对紧俏物资,采取计划控制,凭票供应的分配形式,也是必需的。尽管这个社会物质分配形式是一个临时措施,只是将够一个和尚吃的斋匀给十个和尚吃的消极办法。但这毕竟能救10个和尚的命

    刘少奇又点燃了一支烟,接着看第二份材料。这是份关于干部和商业人员开后门情况的调查材料:煤油

    平均每户应为1斤,实际每户只供应1两,其他的都由机关、企业、食堂和干部买去了;糖,除用于加工糕点3700斤外,少数病人经医生证明买去一点,大部分由机关团体和干部买去了,群众根本见不到;春节供应群众的副食品,生产队长,食堂事务长从中克扣。胶鞋、水瓶、毛线衣优先供应干部,比如去年进了10件毛线衣营业员就分了4件,供销部业务股长×××一次就买棉布122.8尺,卷花6.2斤,葡萄糖1斤(供销部总共就进了1斤),某营业员一次即套购白面12斤,面条    10斤,黄豆10斤、猪肉8斤,煤油1斤,食糖1斤。。。

    简直是一批蠹虫!他再也看不下去了,狠狠地甩掉了手中还剩半截的烟头。“你们看,群众是怎么反映的!”刘少奇用目光招呼身边的工作人员,用手指敲击着材料

    说

    这样下去,不要多久,共产党就得垮台,非垮不可!刘少奇愤怒已极。他沉默了,一脸痛苦的表情。他一个

    劲地吸着烟。

    雨越下越大,风裹着透凉的寒气从门缝、窗眼、墙洞,四面八方地向屋里袭来。王光美赶紧将旧军大衣披在他身上。他两手交叉地扯着大衣的两襟,来回地踱着步。他想,在当前生产一下还难以发展,物资还难充足的情况下,党要领导人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首要的是解决干部特殊化,走后门的问题。

    一个重大的方案已在刘少奇的脑子里酝酿成熟。他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天又放晴了。太阳在云层里穿行,时隐时现,将一束一束阳光射在地上,地面腾起一团团的白雾,散发出潮湿的泥土味。

    在刘少奇主席的办公室里,工作组会议正在热烈地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干部搞特权,走后门,侵占群众利益的问题。与会同志愤慨地将了解到的干部开后门的情况,群众的不满情绪,以及如何解决的意见了汇报。刘少奇表情异常严肃。他时而在小本子上写着什什么,时而又用忧虑的目光扫视着会场

    “刚才大家讲了很多,看来干部特殊化的问题相当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怎么解决?我看还是我们用了几十年的老办法,发动群众。他们侵占群众的利益,我们]就发动群众起来攻他们。具体办法就是‘张榜公布’。选择几样紧缺而群众又特别需要的东西公布,如糖、煤油、香烟、肥皂等等。听说布也有开后门的,让他们再开后门,群众凭票的东西也买不到了,这不就卡了群众嘛!……省里面要搞一个民主制度,销出了多少东西,这里多少,那里多少,向全省公布或者登报,或者用其他形式公布,县里向公社公布,公社向大队公布,队向社员公布。一级一级地监督,于是乎省委书记拿多少,县委书记拿了多少,干部拿了多少,都出来了…

    一公布,老百姓就会相当生气,就会起来攻,让他生

    次气,攻一攻,大概以后我们的干部、商业人员就会好

    刘少奇向来严于律己,这次到湖南蹲点,事先跟中南局、湖南省委的负责人反复打招呼,并给随行工作人员约法三章,就是怕损害群众利益,哪怕是一点点。现在他提出要公布各级领导多吃多占,乱开条子,走后门的情况,也没有忘记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他说“我到这里来,你们们拿了多少东西招待我,我吃了多少,统统公布。也许有人利用我的名义乱买一些东西,有我的条子,有你们工作组的条子也贴出来,每个大队贴张,让群众看。”他还作自我批评说,“几年前宁乡县送了我一些海山茶和腊肉。过去送给我的东西,都公布将来我把这些东西退给他们],自我检讨,原物退还。

    在座的同志无不为自己的领袖这样时刻和群众心心相印严于律己的崇高品格所深深感动。

    张榜公布了,群众沸腾了。

    福临铺供销社熙熙攘攘。人们]又凭票买到了糖,买到了煤油等等生活用品。一张张蜡黄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晚上,漆黑的原野又闪烁着点点灯光。这光尽管那么微弱,那么黯淡,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却显得那样的明亮。

    刘少奇伫立在门前,透过夜幕,他似乎从那点点星光亮处,隐隐地听到了欢声和笑语。他微笑了

    临走留下一句话:“我明年一定再来!”

    已是凌晨一点多,但刘少奇毫无睡意。他坐在八仙桌前,闷闷地吸着烟,默默地思考着。一连串的问号不

    断地涌上他的脑海。

    在天华大队开始调查时,干部社员为什么那么“千篇一律”?群众为什么不敢讲话,尤其不敢讲真话?明明对办食堂心怀怨怼,口头上还得说食堂有八大十大优越性,明明没得饭吃,饿死了人,还要说形势大好?

    为什么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那样紧张?群众对干部强迫命令,打人骂人,搞特权、走后门十分不满,为什么敢怒不敢言?我一个国家主席要找群众谈谈话,了解真实情况,为什么都那么难?

    群众为什么连通信的自由都没有,连给我的信,他

    们都敢扣压?

    刘少奇毕竟是党内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老一辈革命家。他积40年革命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党内民主作风遭到了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了践踏。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政治家,刘少奇深深懂得,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就好比水与舟的关系。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如果让侵吞群众利益、剥夺群众民主权利的现象再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党就可能垮台,国家就可能覆灭。历史已有教训,现实正酝酿危机

    刘少奇决心从长沙、宁乡开始为建立一个民主的、法制的国度而谋划

    他推开房门,走到屋外,仰望夜空。只见东方已渐渐发白。天,快亮了。夜,并不漫长

    他找来省委县委负责同志,分析出这几年犯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左”的指导思想,责任在中央是不讲民主法制,地方要负责任。因此,要从根本上纠正错误,就必须从政治上解决讲民主、讲法制的问题他深刻而又风趣地说:现在讲要顶歪风。我看顶歪风最重要的一条是实行民主。他反复告诚大家:要学会走群众路线,不学会这一条,革命总是革不好的。他批评说不讲民主,只用政治帽子压人,群众就不敢讲话。湖南有股不讲真话之风,责任在领导。为什么你领导的社员

    不敢讲心里话呢?

    他找来《人民日报》社的负责人,严肃批评说:这几年的事情是中央领导一半,人民日报领导一半。如对食堂

    群众怨声载道,报纸却一个劲地宣传它的优越性,宣传它是什么社会主义阵地。说什么办不办是两条道路的斗争,你报纸这样一讲,他老百姓敢讲?!

    他找来基层干部,告诉他们],群众是“不怕官,就怕管”,你们一管起来,他们]就不得了。他严厉指出,整人这个风气很不好。你整得人家都不敢讲话,还有什么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呢?他反复告诫说,人家当面不讲就背后去讲。背后讲几句闲话,你又去追他为什么当面不讲。不要反对人家讲闲话好不好?搞得人家什么都不讲了,你就什么意见也听不到了。

 

    他找来政法干部责问,下面随便打人,甚至打死人你们知不知道?管不管?群众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信,给

    中央的信,你们为什么扣?他严厉指出,“今后不管什么人打死人、打伤人,都要受到审判,包括共和国主席在内,专政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为了便利农民告状,打官司,他还提出以区为单位设立人民法庭。 领袖的心和群众的心紧紧地,紧紧地贴在一起。

    4月30日,是刘少奇在天华大队的最后一天。上午,他主持召开了工作组负责人会,对下段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下午,他又主持召开了省市县委工作队全体干部会,反复告诫大家要搞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解决当前群众的困难。晚上,他找来天华大队几个骨干谈话。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依靠群众,

    把天华大队真正办成红旗队。

    天华大队的群众听说刘少奇要走,吃过晚饭,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他居住的土屋前。9点多钟,刘少奇王光美笑容满面地走出来了,群众哗地围了上去。一群青年妇女,拉着王光美的手,依依不舍地说:“王大姐您一定再来啊!”眼泪夺眶而出。王光美频频点头,激动地说:“一定来,一定来。”几位老人则拉着刘少奇的手,十分歉意地说:“主席,你为我们]操碎了心,我们连一个鸡蛋,一块红薯、芋头,都没有请你吃,请你明年一定再来

    刘少奇高兴地说:“我明年一定再来,一定再

    来!

    翌年8月,刘少奇亲笔给天华大队几个干部写信:“我原来准备今年春夏再到天华大队来看看,现在看来恐怕做不到了,等以后可能时,再来看看你们大家。”

    六二年,六三年。。。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天华队群众的猪圈里关着肉猪,笼里养着鸡鸭,窑里存着红薯, 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天华大床底下的筐里放着鸡蛋……冬去春来,乡亲们一年年,天天地在等着,望着,望穿秋水。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

    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终究没能再来。。。

  原创文章编辑来自微信搜索公众号:德升4567

招商电话:15778565731

演说 设计 文案 营销 推广 招商 文章 创业 创新 共享 微信搜索公众号:德升4567

相关文章

  • 刘少奇回故乡

    1961年4月1日,一列从广州出发的列车向北呼啸疾驶。车上坐着一位银发满头神情严肃的老人,他就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

  • 开天辟地丨接收政权(1-2)

    第二回 接收政权 刘少奇只身赴天津 毛泽东盛言赞两陈 一、刘少奇赴天津 北平、天津接管不久,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就给中...

  • 回故乡

    忍痛离乡正十载, 心情舒畅在它乡。 条条小溪归大海, 眼望家乡情为尽。 一沟之隔多坚难, 想起往事恨从前。 看破红...

  • 回故乡

    旧人旧梦旧山水,山水不期总相迎。 竹叶青青春在即,小溪潺潺似欢心。 情路幽幽长孤寂,梦里故乡总是晴。 人生几回离别...

  • 回故乡

    回山东第三天,受台风外围影响,天空布满层层叠叠的色彩度不一的云,似水墨画。凉凉的风大,偶尔会落下一阵让人措手不及的...

  • 回故乡

    你说你今夜就要回故乡 茫茫人海中弄丢了你心爱的姑娘 可是又能怎样 你还是爱这世间的腐烂沧桑...

  • 回故乡

    今天 我戴着烈日的光芒 以客人的身份回了故乡 小城依旧 马尾草已然长高 麻雀在熟悉的枝桠蹦跳 荷叶举起一片清凉 蝉...

  • 回故乡

    野草漫山岗, 白沙碧玉藏。 伊人回首处, 惊叹换新装。 注:新韵,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白沙是指白沙溪。 照片来...

  • 回故乡

    翻过青青的山岗, 田里翻卷着绿浪 故乡, 故乡—— 我又回到你身旁, 仍是我心中模样。 走遍了天下的路, 最亲的还...

  • 回故乡

    站在小姨家的窗口,就能看到山 很平常的饭菜,却是那么好吃,可能因为是家乡的味道吧,小姨的厨艺真好! 家乡的传统食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少奇回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rj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