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整理了一下我的唱片,看了很多的视频和帖子,才算是搞懂了唱片的所有“知识”。
在数字音乐占据主流的这个时代,我愿意用最烂的耳机听平台上的歌曲,却用最贵的价格,买下喜欢的cd。或许,只有实体唱片才能守护浮华世界里,独属于音乐的那份魅力吧。
林俊杰的黑胶唱片《伟大的渺小》
记得很小的时候,中华广场六楼满是买正版cd的店铺,但在我入坑林俊杰的那一年,16年,只剩下一家星外星,那会直接找老板进货他以前的全套碟,只花了三百多,搞得我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盗版。
在机场路的广东音像城,曾经是广州甚至是全国最大的音像批发城,而前几年竟然要靠免费的展览,连送代销的把试音碟送出,我爸还去凑了热闹,带回不少赠品,说那些碟,音质真好。
这几年,英国老牌唱片零售商,全球最大的娱乐制品销售连锁企业HMV宣告破产,曾经在香港的七家分店,也陆陆续续结业。18年的环球时报给了一个标题“HMV关闭全港七家店铺,香港老牌唱片店倒在数码洪流中”。门庭冷落,市场萧索,上次走进HMV,还是买老林的那张《和自己对话》,一转眼,原来不仅唱片绝版,连唱片店都绝版了,下次去到香港,再也见不到门口蹲着一只狗狗模型的老牌唱片店了。
张敬轩当年的滞销cd《am.pm》
前两天和朋友去大沙头想淘点货,昏暗的走廊里,只有零星几家店铺开着。或许是为了生存,盗版和正版混杂在一起销售,但包装完好无法拆开查验,老板一边在旁怂恿我买,我翻了许久,最终还是放弃。
最近才有空重新关注黑胶市场,原来已经变了另一番天地,张敬轩的黑胶一张能炒到五千,准确来说还不是杂质最少的黑胶,而是各种颜色的彩胶,隔壁老林的黑胶全套首版炒到八万,有人欢喜有人愁。我看着手中唯一的编号首版《伟大的渺小》突然沉默,它也从原价的298变成三千,我好像发达了,又好像没有,我不会愿意舍得卖出。
即使我暂时买不起全套,但我是否应该庆幸,黑胶“复兴”了,它有价值有市场了,哪怕只是流通在不懂胶的人手中,或许也是很好的归宿。今天有个JM来问我,哪里能搞到首版黑胶,但在她似懂非懂的提问和朋友圈中,我发现她好像只是一个想要涌入炒胶潮流的假粉,甚至嫌弃价格,挑剔版本。那一瞬间我好像又不希望他那么火热,冷门也很好吧。
林俊杰不同版本的cd
我唱歌常常走调,最初学钢琴的时候也并不喜爱音乐,但我却在最初就明白实体唱片的价值,那是盗版最猖獗的时候,也是我热爱音乐的启蒙。当我学会看光盘内圈的标志辨别正版,当我搞懂唱片的版本和发行的流程,我知道,至少对于我来说,实体唱片的价值永远都不会消失。
之前看了张生拍过一组逛实体唱片的视频,信和中心的老板说:只要努力下去,总能找到生存空间的。哪怕只是明星效应,幸好音乐会换一个方式存在吧。
张敬轩最新的彩胶
搬家的时候嫌麻烦,我妈想让我卖掉钢琴来套现,我跟她说:无论再穷再苦,都不能失去艺术。从打口cd到黑胶热,从限量发行到版权公司不断再版。无论出于热爱还是金钱,实体唱片从不介意,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于乱流之中,从它身上获取什么。我不敢担保我不受价格的诱惑,但音乐是无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