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孩子需要安慰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米粒:
我想到前几天无意识和小新说的一句话: 你有多愚蠢,你就会有多聪明,你有多软弱就会有多坚强……反过来也是,所以没有分别心的接纳自己,对吗?
我在想一个问题,当一个孩子被骂愚蠢、胆小 、被嫌弃打压、伤害,比如如果因为学习,被老师骂你怎么这么蠢,怎么这个都不会时?如何能引导他们回来看见完整的自己呢?如何不被他人的评判和否认而伤害呢?甚至成为一个伤痛记忆和限制模式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呢?
我记得在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里写到她上学时,在一次合唱比赛中,被音乐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指责跑调,并且下了让她只能张嘴,不可以发声的禁令。音乐老师的这个禁令,从此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她的咽喉,凡是到需要用嗓子的时候,她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这个限制模式,就这样一直控制着她,尽管她都已经是一位心理医生,直到她后来在一次“谁是你的重要他人”,音乐老师对她的那个伤害才又重新浮现出来,以成人的方式重新梳理和审视后,她从这道符咒中解放出来,于是可以重新唱歌了。
铱漩娜:
我认为是这样的,引导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它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一切的重中之重是:作为妈妈,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这样责骂后,任何理性的思考在这个当下的时候都变得不重要,最重要是的第一时间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用妈妈的爱来告诉他“孩子你不蠢,相反,妈妈认为你是很聪明的。你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等等。就是及时地在最重要的关头给予孩子抚摸和爱的拥抱,在这个时候它们比语言更直接。孩子需要的就是这个,因为孩子需要支撑,需要支持,需要关爱。孩子受了伤,他/她需要疗伤。在这个疗愈的过程中,语言是其次,我认为最要紧的是“妈妈的爱抚”这样的动作和行为。抱在怀里面安慰孩子,让他/她在第一时间、在妈妈的怀抱里肯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一个天使,是被父母疼爱的宝贝,而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也许就是孩子不小心遇见的一个魔鬼,打着“老师”的名义。很多伤痛,就是来自于:当孩子需要这种安慰的时候,需要一个大大的爱的拥抱的时候,需要妈妈去支撑的时候,他们没能在及时得到。
在“爱的拥抱”这个基础上,再辅以语言做一些安慰、抚慰。首先要肯定孩子的价值,要肯定孩子在爸爸妈妈心里的位置,包括他/她是世界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不仅仅是在爸爸妈妈这里。而且,每一个孩子的确确是一个独特的主体,没有人可以跟他/她相似或者一样,他/她就是他/她,他/她是非常特别的。因此,所谓的信心也好,安全感也好,自我价值感的肯定也好,一切都来源于这里。在这个动作做完之后,可以再通过聊天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他去认知、去懂得分辨一些事情,比如老师的情绪是老师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去背负他人的情绪,更不要说无端的指责。孩子在当下可能不懂,但没关系。
米粒你刚才说到“引导孩子回来看见自己”,这个可以慢慢地去引导,或者让孩子看见“人无完人,即便是老师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等等,这个是后面的事情。实际上对于小朋友们而言,此时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是情感的交流和身体的交流,就是这个“带着爱”的抚摸,比如说拍拍头、拍拍肩膀、摸摸小脸蛋儿或者牵着他/她的手等等,妈妈的眼睛非常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告诉孩子这些话,比如“妈妈爸爸很爱你,你不是像老师说的那样的”等等,这个是最重要的。至于语言、思维、逻辑、认知的建构等等,对于成年人而言很重要,但对于孩子来说,与爱、身体、情感、安全感等相比,那些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拿我小的时候来说,如果我受了创伤,当下我最渴望的就是妈妈的拥抱,我渴望扑进妈妈的怀里,因为对我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只要跑进妈妈的怀里,只要妈妈不是拒绝我的,妈妈不是像老师那样冷漠的,不是像老师那样怒吼我的,妈妈是接受我而且是爱我的,我就会觉得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了。对我来讲在那一刻,最重要的就是妈妈的爱,没有其它。
米粒:
形大于言,所以孩子获得这样绝对的爱和支持时 ,也能转化为他对自己的爱与支持。
铱漩娜:
孩子的情感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不像成年人。成年人由于在成长的经历中各种创伤、挫折、压抑的积累,情感、爱的流动等不像孩子那么流畅、敏锐、敏感。对于孩子来说,我认为,情感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他们的认知结构、思维等还没有健全起来,因而,思想是其次的。对于成年人来讲,情感也重要,但是在各种原因下,这样那样的情感可能被隔绝了,它的流动就没有那么顺畅了。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思维、想法、观念、认知等,可能还更容易接受一些。比如,小朋友都喜欢抱抱,但是如果你突然给成年人一个拥抱,他/她可能还会觉得很惊愕,会措手不及。而孩子,不管什么时候,这个爱的传递和给予肯定是优先于语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