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麓青芜
读写周结
昨晚,罗振宇在清华附中开讲了,直播时长近三个小时,有一些体悟。
罗振宇通过现代视角,借助他敏锐的认知和丰富的学识,带领听众重回大宋,从1057年的千古第一选举考试说起,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1000年前的北宋文明,认识理解璀璨时代文明的成果,了解文明性格,了解个人成长与时代文明的关系,了解个人成长的最有效途径,重新理解“君子”内涵。
听讲过程是享受的,是激动的,视野得以开阔,认知得以提升。
但最为感慨的却是“插话”。对于罗振宇,早已声名远播,我已准备好了接受他会给予的震撼。但突然被震撼却不是因为他,是直播结束前清华附中几名学生的提问以及他们本人。
几名高中生提出的问题,让我震惊,让我汗颜,让我感慨。
他们提出问题的水平,认知的广度深度,超出我同龄时一万倍。
罗振宇听到第一个女孩的提问时,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后面陆陆续续的提问,都直指主讲主题的本质,并与时代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联系。他也都极为慎重的对待。
我看到评论里,和我一样震惊的大有人在。大家吃惊学生们对问题的洞见性之高,并震惊与他们之间存在的认知差距。
有一位网友感慨:我四十多了,竟还不如这些孩子。
其实,我也想这样说。
既震惊又悲哀。震惊于孩子的了不起,悲哀于自身成长的缓慢。
我也是四十奔五十了,才开始认识不足,想要提升认知水平,且步履维艰,犹如蜗牛漫步。而这些孩子,才十几岁不到二十的年龄,依然让我感觉望尘莫及。确实觉得自惭形秽,对于这段时间的努力有些自嘲,对于提升认知的信心挺受打击的。
十几二十岁是人最宝贵的学习年龄,当年自己荒废了,如今羡慕这些上进的孩子,这就叫悔不当初啊。
不过境遇的不同,也是自己能开脱的理由。
我记得自己在十八岁之前,只来过县城两次。一次是十一二岁时,父亲过年前领着我和弟弟去开了一次眼;第二次再来县城就是中考了。
生活在闭塞的农村里,见识跟坐在井里的青蛙没多大差距。大人们教育孩子,一共就几句话。“好好上学,学不好还得和我们一样刨土坷垃”“你看看某某某,上大学多厉害”。
我很小的时候,爬到我们村一座山顶上,望着很远处的一座山,就以为北京就在那座山后面。长大后,偶尔想起这个事,就觉得好笑,那座山离我们村才十几里地,还没出我们镇呢。
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少的关系,能记住的事特别少。
八岁之前有几件事有些印象。有一年,父亲杀鸡,在鸡脖子上割了一刀,就放开它,让它放血,结果鸡飞到猪圈上,又飞到大伯家里跟他们家的鸡抢食。有一次,妈妈让我往棚里拿碗,下台阶时不小心打了碗,忘了挨没挨打了,只记得好一场哭。三姨还没出嫁那年,我在姥姥家️下了,晚上三姨拿小刀子从我脚上往下割泥垢。三姨还给我买过一个橡胶的小鹿,是我从小到大唯一的玩具。父亲从打工的地方回家,捎回来一个绿色的菠萝,难吃得很,是我小时唯一一次吃的南方水果。还记得几件:和奶奶一起照过一次相;从家里偷钱买了一回冰棍……,但是也就几件事了。
八岁在村里上的学,一直都是浑浑噩噩。学习的印象,只有挨老师罚的几件事。有次和同学玩捡石子,被老师罚用手举着石子过头顶,举了很长时间,又酸又难受,大家看着笑哈哈得乐个够呛。最快乐的事就是丢沙包、摔纸牌,下河游泳、抓鱼,上山摘野果子、捉蚂蚱、掀蝎子。
四年级时我就开始到二姑家村里借读,然后是初中和高中直到当兵。
上初中和高中时,我特别愿意看书,但是有用的书几乎没有。哪时候,找书也容易,就是找正经有用的书真不好找。初中看过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简装小册子,大小厚薄和学生用的新华字典小册子相仿,是我最长见识的一本书。后来看的书就是金庸/古龙/林青云等名家巨著了。
唉,我长到十八当兵之前的见识,还不如现在大城市孩子幼儿园的多。
记得当兵时我最有用的见识,二姑在我当兵临走前嘱咐我:“孩子,到了部队可得注意,吃饭时头一碗可不能盛满了”。这就是我最有用的见识了。
记得从军校回到原部队,特别想感谢一下原来的指导员,他给我的关心帮助很大,决心到临时家属院里拜访一下。本来不带东西也可以,但是觉得空手不好,就去服务社买了一只烧鸡,怕被别人看见了说不好,就揣在怀里去的。
一个人的认知,跟他的生活环境和时代,关系巨大。
我老是把小时候这些困难,当成自己认识不足的开脱,其实不对,但我认识到不对也才没多长时间。
四十多的人了,还是有些遗憾当年的不足,如今羡慕好时代好环境的孩子,也算正常。
然而,成长毕竟还要依靠自己努力。近来自己也在学习、阅读和反思,但是坚持的时好时坏,下一步也得更加注意自我鞭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