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妈过生日时,因不能亲自到场庆祝,只能在晚上打个电话携女儿们一起道声祝福。视频电话接通之后才知道,原来除了我,其他几兄妹已经聚在了妈妈身边,为她准备了丰盛的生日大餐。看着电话那头的热闹场景与妈妈脸上展露的笑容,我心里很欣慰:即使我没陪伴在侧,妈妈依旧很开心啊……
可是这份欣慰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愧疚所替代:深夜我在兄弟姐妹微信群中对其他几兄妹能够陪伴妈妈过生日,让妈妈开心表达了感谢和欣慰之情,但妹妹的回复让我瞬间泪奔:她说:“姐,光有我们的陪伴哪儿够呀,你不知道挂完你的电话,妈就哭了,说要是你也在身边就好了,好久没有好好看看你,特别想你。但这些话她在电话里不说,还特意嘱咐我们不让我们说给你,怕远嫁在外地的你听了心里难受。别看打电话时笑的开心,我估计她都忍着泪呢。你可赶紧回来看看二老吧。”眼泪滂沱中关掉手机,怕吵醒酣睡的俩娃加孩儿爸,躲进卫生间哭了个痛快。
是的,我是远嫁一族,12年大学毕业后从陕西老家远赴千里之外的深圳工作,次年遇见现在的广西籍老公,14年结婚怀孕生子,之后又追生二胎,到现在二宝快一岁半了,回去的次数说屈指可数都有点多。当然婚前也考虑到两家离的远,过年无法同时兼顾到,因此也曾计划的好好的,每年春节回家团圆采取轮流制,今年回这家明年回那家,或者争取每个小长假轮流常回家看看。哪知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要么因为孩子太小,不敢千里去折腾,要不突遇孩子病了无法出远门,再就是公司临时加班加点,剩下的那点时间还不够耗在路上的……到头来,回家计划不断被搁浅,仅有的几次不顾一切的携子携夫回了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的陪父母聊聊天,话话家常;还没来得及为他们亲手做一顿饭菜,煮一次羹汤;还没来得及挽着胳膊陪他们逛逛小时候走了无数遍而今已经记忆模糊的街道,便又要在他们无限留恋的眼神中踏上远方的征途。
我曾天真的以为家有四兄妹而只有我一人远嫁,并不会给父母带来多大的影响,殊不知每一个远嫁的姑娘,都是父母心口上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牵挂。每一场远嫁,背后追随着的,是父母深情的凝望与思念。但为了不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徒增负担与烦恼,他们生生将这份思念与牵挂不显山不露水地深埋在了心底,口中说出的永远是“我们很好,不用挂念”,电话中报的永远是平安……
所以,若不是哥哥妹妹告诉我,我永远不知道爸爸曾从二楼摔下来住过两个星期的医院,至今留下了后遗症;也不曾知道妈妈前段时间崴折了脚,时隔两个月了还不能正常走路;更不曾知道因不眠不休地照顾生重病的外婆,妈妈自己病倒了……想想父母把我养大的种种含辛茹苦,到如今我非但不能侍奉在侧,还让他们额外的牵肠挂肚,是何等的不孝啊。
我记得有段时间,一些鼓励游子们常回家看看的文章中非常流行一道亲情计算题,内容大概是:远在外地的你有多少时间能真正和爸妈在一起?按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 假设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爸妈实实在在的相处多久?
有人给出了计算结果:如果父母再活30年,每年回去1次,1次5天,去除闲杂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24小时,那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仅仅只有一个月啊,何其的短暂!而我的父母都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们又有多少个30年,多少个一个月呢?换句话说他们的后半生除了这短短的一个月,其余时间都要在思念与牵挂中度过了。真应了那句话:前半生他们陪我长大,后半生我却没法陪他们变老,多么心酸,多么无奈却又多么的讽刺啊!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颇有同感:远嫁的姑娘,大概就是父母走丢了的孩子,说出口的那句再见,也不知道下次再见会是什么时候。远嫁的爱情与亲情,大多数时候是不能兼得的,远方的孩子,注定弄丢了家乡。现在再读这段话,泪水几乎要打湿了衣裳:生怕某一次的那句再见变成再也不能相见。
我最近狂迷龙应台的文章,刚好看到一句话也让我感触颇深: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我想这个时光,就是母亲与孩子一起一路走过来所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吧。在他们孤独的后半生,估计会日日重温那些时光,温暖他们那些无人陪伴的岁月了吧。而远嫁的我除了挤挤时间常回家看看之外,唯一能留给他们的也只剩下那段时光了吧。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如今提倡的是父母在,不远嫁。而远嫁的我真的欠父母一句:对不起。
还有一句:我想你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