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以史为镜――读《牛棚杂忆》

以史为镜――读《牛棚杂忆》

作者: 萤火之枫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19:48 被阅读52次
以史为镜――读《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晚年所著的一部回忆录,记叙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以及晚年的反思。

季羡林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学术研究员,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钻研学术七十余载,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年轻时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又有数十年的出国交流经验,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专注于学术研究,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然而,这样的国学大师在年近花甲时却遭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同时遭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尽管如此,依旧没有放下学术研究,他一生最著名的两部著作《糖史》和《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完成于耄耋之年,季老的研究精神可见一斑。

文化大革命可以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错误,由于党中央对于国内形式的错误判断,使得很多知识分子遭到了严重的迫害,许多作品也遭到了灭顶之灾。爸爸上学时就经历过文革,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不懂事,经常乱说话,爸爸总是严肃地告诫我:你要是在文革时期敢这样说,肯定会被拉出去批斗。我当时还不以为然,看过《牛棚杂忆》后才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

文革时期似乎每个人都是被怀疑的对象,说话著文必须要时刻注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捕风捉影”,被当成“黑帮”拉到大街上批斗,遭受非人的折磨。“黑帮”里的人根本就不被当成人看,动不动就会遭到用牛皮包裹的车链的殴打,而且还会被赋予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比如:眼睛直视太阳数小时,走路时不许抬头,不许翘二郎腿,做一些令人非常难受的动作等等。

看着书中的描述,我不由得想到之前看过的《南京大屠杀》,可怜的国人在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迫害后,仅仅过了不到四十年,又遭受了同胞的折磨。

文革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那十年里,高考中断,使得很多青年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学术停滞,文化学者整日疲于“应战”,有言不敢发;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只有无尽的猜疑和迫害。

季老的《牛棚杂忆》真实地道出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生活现状,以史为镜,让后人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了文革的真面目。当代人能够做的就是总结教训,不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何以解忧,唯有日更。                    这里是我的日更茅庐,欢迎交流!

相关文章

  • 以史为镜――读《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晚年所著的一部回忆录,记叙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以及晚年的反思。 季羡林是著名的文化...

  • 读《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的用散文随笔方式对其在文革时期不幸遭遇所写的的一本回忆录。 季羡林老先生对自...

  • 读《牛棚杂忆》

    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牢记历史,清醒生活。 读《牛棚杂忆》心口始终压着一块巨石。 下面是摘自《杂忆》原文,窥一...

  • 《万历十五年》:还原一段真实的明朝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有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

  • 读《牛棚杂忆》有感

    之前在书吧里,看到过许多书友写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的书评,每看一次都觉得十分痛心,我知道文革时的荒诞与残忍,但并...

  • 《牛棚杂忆》

    原创 (一) 季羡林的作品,在文革期间他遭受批斗,却从容面对,是一个伟大而坚强的人。 今天由...

  • 牛棚杂忆

    集体无意识的恶, 和个体的忍耐。 心疼。

  • 牛棚杂忆

    文/仁龙巴 读完季老先生的《一生自在》,便有一见倾心之感。很想探究他在十年浩劫中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豁达...

  • (冷)记忆翻腾——万历十五年-12月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为黄仁宇先生所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便是读史的重...

  • 曹叡拒谏

    年将立春,三五同学闲来无事,宅家海阔天空,谈到读史,自然联想到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话题。 现在铜镜已经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史为镜――读《牛棚杂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qr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