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以来,绝不涉及的一种文体:古体诗词歌赋,《诗经》、《离骚》、《楚辞》,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难于企及的高度,只能仰望,不管再过几千年,那都是至高点,赞同木心老师的观点:有空多读,不要想到要继承发扬,那样,你就有希望继承发扬了。
先说说《山鬼》,几千年来,各种名家大儒都在解读《山鬼》,我仅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去看《山鬼》,山鬼美,人美、歌美、环境美、爱情也美。终年生活在一个不见天日、不见人烟、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山鬼皮肤应该很白、很细腻。今天各种化妆品都保不住我们这张脸,是因为环境的可怕、强大欲望产生的压力,山鬼、小龙女这样的人从来不需要化妆品,足以让她们美的不可方物。山鬼也不会胖、也不会瘦,天天在道路艰险的山里行走,想胖也不可能,在这样环境中,过于纤细清瘦也不利于生存,山鬼的身材就可想而知。
闭上想想那个画面,一个绿意盎然、参天古树的深山中,一个美女,身着石兰、杜衡做的衣服,披着薛荔、女萝,实在不知道石兰、杜衡、薛荔、女萝是啥?就想想,穿着一种特殊香料植物手工制成的粗布麻衣,腰系一种非常漂亮的藤萝,斜坐在一头花斑豹上,后面跟着一只花狸,身姿窈窕,带着迷人的笑容,时不时伸手折几支漂亮的野花。那是何等的风情,何等邻人神往的画面。山鬼也是寂寞的,因为寂寞,对爱情更专注、更认真,所以她会怨恨、害怕情郎不来看她,也担心自己容颜老去,情郎不再喜欢,灵芝是她驻颜的主要物品,她烦恼风飘雨落都不愿归去,任风声、猿啼声、叶落声凄吼。
短短189个字,讲述了一个动人、美丽的故事,在所有古诗词歌赋中,我首推《山鬼》为第一美,通篇唯美却透着凄凉,过几千年,读她,你依然画面感十足,依然感动、神往。比任何娇羞、迷茫的青春题材片都有感觉。有又说这是对山鬼的祭祀文,我更相信在上古,山鬼真实存在过。
由此想到说说那些古文今作,没有任何贬低成分,20年来我看多很多今人写的古诗词歌赋,平仄韵脚公正的无可挑剔,也一样是我今生无论如何达不到的高度。因为我根本分不清平仄韵。但看完后都象一个人写的,也不知道古诗,是不是都有词典式词语要求,每篇都会用到:栏杆、雁归、幽兰、罗衫、凝脂这些词。不谈好坏,我也评价不了好坏。
写作除了“写”还有个“作”的动作,创作是有感而发,并且别人能读懂、想象,今天我们再难想象:思恋一个人,看见大雁飞过的时候,想着书信怎么还不来。除了动物园已经看不见大雁了,科技发达到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相见就去见。大家也不在写信,当然如果微信算信的话,另当别论。
“美人斜依栏杆思见君”这样的画面也没法想象,美女们都不再想斜倚栏杆,都想斜倚宝马,宝马没法押韵,也就写不出那个韵味来。“凝脂”肯定还是有的,但大家都不再只想用眼睛去看,更想用手去感受,意境已大不相同。罗衫也不在那么吸引人了,满大街的女人,被细分成知性、性感、邻家女孩、广场舞大妈等等品类,每个品类的着装、妆容都不尽相同,画面感需要详细文字去表述。
“杨柳岸、晓风残月”,如今自然美景只存在每年一、两次深山度假的相机中,偶尔也还可以文艺一把。只是往往“红泥小火炉”温酒后,接着听到“尼玛逼喝几杯啊,一杯两杯····”的划拳声,喝进去的酒当时就喷出来。古诗词的美变成了一种阅读记忆、教学题材、知识卖弄点,都说谁谁谁写的,写谁谁谁的。
说那么多,其实也挺难过,哲学的欠缺,让价值观偏离,文化的没落,让品位荡然无存,文学走到了边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