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于游戏是很多家长心头的恨。对于一些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家长往往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家长甚至不惜将孩子送到杨永信的手里。
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子产品,但经常流连于户外,经常忘了回家吃饭,被家长千呼万唤找到后拽回家,有时还免不了吃一些皮肉之苦。后来电视普及了,很多孩子开始沉迷于电视,让家长头疼不已。再到后来,网络发达了,网吧成了许多孩子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而现在,手机游戏成了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娱乐的需求,只是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我的老大刚上学,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但她很少玩游戏,特别是在她大一点时。有一次我开玩笑,要她玩一会电脑游戏,她毫不留情的给了我一句:“弱智!这么好的学习工具来玩游戏?浪费生命。”
她小学三年级结束时考进了实验小学,为了节约她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专门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但是,从那时开始,每天晚上追剧成了标配。我认为,这是她认识社会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大人和孩子思想交流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很早就让她使用电脑,她不但学会应用一些工具软件,还在网上结交了一些优秀的网友,对她日后的成长帮助很大。
有人很羡慕我,运气好是一个方面,但其实在她接触电脑以前已经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现在我对小的儿子和女儿是不限制他们消费电子产品的,去年还专门重新开通了数字电视,也给他们配了专门玩游戏的手机,因为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然,我会限制他们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时间,还有就是电视内容和游戏内容。现在看电视在追《爱情公寓》,让他们学里面的人物插科打诨;而玩游戏不允许只玩一种游戏,要不断地换新游戏玩,尤其鼓励玩益智类游戏。同时,也会要求他们看一些课外书。至于作业和成绩,暂时不做要求,全靠老师了,目前看还过得去。
孩子沉迷游戏,问题其实出在家长。让孩子完全隔离游戏是不现实的,因为他实际上有多种机会接触到,尤其在同学们谈论游戏时他一无所知的话,一定会被孤立,或许会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有几个主要原因:1.对新事物的爱好和娱乐的需求;2.社交的需求;3.逃避学习压力。所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不给孩子学习的压力,他就是玩游戏也是可控的。
对于已经沉迷游戏而且陷得很深的孩子怎么样帮他从游戏中走出来?方法有很多,但绝不是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首先家长要检讨孩子沉迷游戏自己应该负哪一些责任,自己要先改变,否则任何手段都是无效的。如果家长能改变了,我介绍几个案例,看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
一个家长经济条件较好,于是花钱请游戏高手,只要自己孩子上线,就通知那个高手和自己孩子对决,每次把自己孩子杀得人仰马翻,孩子因为一连串的失败渐渐失去了对游戏的兴趣。而他在这个过程中,每当孩子学习上有一丁点进步就大加褒奖,孩子最后将精力全都放到了学习上,再也不碰游戏了。
一个家长每天下班后就去家附近的网吧找孩子,运气好可能八九点就找到孩子。找到孩子不打不骂,去网吧交完费用就带孩子回家,吃饭、洗澡、写作业。运气不好,找到孩子时已是半夜时分。同样不打不骂,交完孩子的上网费后带孩子回家,吃饭洗澡睡觉。这样坚持了将近半年时间,孩子终于从内心认错,在父亲的帮助下戒除了网瘾。
一个家长在家配置了最高端的游戏设备,孩子玩过一次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网吧玩了。在将孩子留在家里的前提下,家长开始慢慢地和孩子提条件,孩子慢慢地被家长从网瘾中拉了出来。
一个家长用心做好每一餐饭菜,也允许孩子在家玩游戏,这样先将孩子从网吧拉回家。再从帮孩子完成作业开始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慢慢地孩子成绩开始好转,对学习有了信心,慢慢也戒除了网瘾。
这几个成功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家长首先是自己改变,结合家庭实际情况采取疏堵结合或者欲擒故纵的指导思想,运用多种方法,先消除和孩子心理上的隔阂,将孩子拉回家,消除之前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庇护所和停靠港湾。
最后啰嗦一下: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慢慢地被家长描绘成一幅画。如果家长觉得这幅画不好看,作为作者是不是应该自我检讨一下?孩子沉迷游戏,不是不可救药,只要家长改变,孩子就能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