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古西周人的语言称为雅言,所以雅言又称正言,就是正统的语言,相当于现在的“国语“,或“标准语”,或者是普通话。所以这句话我们可翻译成:孔子有说“普通话”的时候,如读《诗》、《书》,行礼时,都说“普通话”。其实这个“雅言”不用翻译,翻译以后就没有“雅”的味道了。
“雅”为正,雅言就是正言,“言正”才可以“义全”。这个正,一则代表正统、正规、正式,二则代表音正。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讲鲁国话,但在诵读或教授《诗》、《书》和行礼的时候都用雅言。可见孔子对这些古圣先贤经典的无比恭敬!宋朝理学家周敦颐说:“文以载道”。
雅言所诠释的是古圣先贤千古不变的真理,如果不用雅言诠释真理的话,真理在流传过程中就会逐渐变味,甚至谬种流传,贻害无穷。李炳南老先生说:“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
如果用读音不一的地方语言,经典的传承就不能做到“义全”,不能正确地传述经典的根本意趣和内涵。平时我们对国君、尊长、师长的名字要避讳,不能直呼其名,但在读《诗》、《书》等经典,在执礼的时候,就不用避讳。
中国的语言文字分为“文言”与“语言”两种,即用文字表达的书面语言,一种是以音声表达的的口头语言,前者是“文言文”,又称“古文”,后者是白话文。发端于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下,以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学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使文言与语言慢慢合而为一。
导致现代的中国人对文言文越来越陌生,只能敬而远之,如果没有经过正式的训练,无法很正确、顺畅地去阅读它,从而对中华经典、中华文化的弘传和发扬带来了障碍。
李炳南老先生对文言文非常推崇,他说:“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意思是,没有文言文,就没有雅言,也就没有“正统的语言”。据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语言与文字分开的国家。语言随时缘而变化很快,有人总结约30年一个周期。而文言相对稳定,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我们可以读几千年前的经典仍朗朗上口,而现代人再去读古英文,基本是古董,不是专业人士无法阅读。因此文言文才是打开经典宝藏的雅言,不可不学。孔子对雅言的推崇,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保持了这样的一个文化传统,才使得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并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华文明再度向世界弘传。
说到这里,不得不要说一下现在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百度“百科”中有这样一个词条:“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
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在网络语言一族中,很多是故意利用谐音的方式,改变用词,似乎有一种戏谑中国文字的感觉。弄得不好,会造成文字使用的混乱。
现在我们在网络交流中,出现错别字,大家见怪不怪,就当之为网络语言用了,没有应有的敬畏。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虽然不提倡,但也不可以反对。但网络语言不能正式进入正规的书面语言,就像上面词条上说的,不能引进教学领域。否则就会造成中国文字的滥用、错用,甚至混乱!网络语言的泛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言”、“雅文化”,或者说经典文化的退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与“雅”相对的是“俗”。 俗为“习”,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出习俗,即由老百姓长期实践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后人衍生解释:“俗”字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谷”字,人吃五谷杂粮即为俗,即食人间烟火者为“俗”。说到“俗”字,通常有贬义的成分,譬如说“俗不可耐”、“俗气”、“粗俗”、“庸俗”等等。其实俗并不完全是贬义的,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雅言可以表达真理,但传播真理,需要应机随俗,故还需“俗”作为下手处。如果以“雅”摄“俗”,“俗”无不是“雅”,如无“雅”摄“俗”,“俗”就会变成“下流”,变成粗俗。同样,“雅”无“俗”来表达,只能居庙堂而高高在上,不入山野寻常百姓家。在物质与科技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流行音乐、通俗歌手。
本来这些流行的、通俗的,能更好地契合我们普通人的爱好和情操,但如果没有“雅”的内涵来摄持的话,“流行”就会变成“流星”,“通俗”就会变成“粗俗”。近两年来,一些粗俗的综艺节目、小品被叫停、下架就是这个原因。
而“雅”的内涵在哪里呢?一定在古今中外的经典中。藕益大师说:“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所以我们不要成为俗人,必须学习经典,修习经典,并在俗事中显现“雅”的内涵。
我们现在一起背读《论语》,研讨《论语》,修习《论语》,熏习久了,自然有论语的馨香,讲起话来就会“口吐莲花”,在不知不觉中受用经典,也在传承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物欲横流的时代,俗也?雅也?开口便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