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day216 音乐可以让“平淡”熠熠生辉。
最近开始涉猎一些经典外国虚构文学和小说。都是从畅销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品入手的。最近选了《一个人的朝圣》作者的新作品——
《奇迹唱片行》
周末我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伴随着书里附录“奇迹乐单”中推荐的古典音乐,把这个有些套路的故事看完了。
故事本身很平淡,其实低于我预期。
像《深夜食堂》《解忧杂货铺》这一类的心灵治愈系,我还会因为人物的离奇经历,情节的跌宕起伏最终收获一份心安和欣慰。虽然套路满满,还是有点不好琢磨,猜不到结局走向。
这本书和《岛上书店》给我的感觉差不多,虽然套路平淡,在合适的时间配上合适的氛围,轻轻松松完成,也还不错。
黑胶唱片的主题本身给这本书增添了不少气氛。作者用文字表达对每首音乐的感受,还挺新颖的。
一句话,看心情,看状态,才能达到封面说的:
“你所有的烦恼忧愁,都能在这家唱片行得到倾听和治愈。"
我本身对黑胶唱片没有太多了解,所以书里比较浅显的介绍对我来说,也是不错的科普。
比如,在资深乐迷心中,黑胶唱片为什么不是CD和卡带所能相提并论的?
书里借主人公之口,做了解释:
一、黑胶唱片封套上的艺术设计和文字优美得多;
二、黑胶唱片中可能有隐藏曲目或者在最后的高潮中刻有小小的信息;谁不喜欢彩蛋惊喜?
三、黑胶唱片才有那种饱和的桃花芯木音质。
CD的音质虽然干净,但人生的音乐要干净干什么?人性中有什么干净可言?人生和人性,不就是充满了杂音。
四、充满美妙的仪式感:你在小心翼翼放下唱片前,必须先进行检查和准备工作,那是一段重要的旅程。
五、拥有”慢体验“:从一首曲子进入下一首曲子之间的旅程,你必须暂时中断,起身翻转,才能完整的听完。听黑胶唱片时你不能像颗柠檬一样安坐不动,你得挪动尊臀,实际参与其中。
比起小说故事本身,我更喜欢作者写作的初衷。
起因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作者和丈夫寻找到了一家深夜唱片店。老板似乎天赋异禀,看一眼就能知道他人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奇迹般地,在推荐的唱片下,他们远离了失眠,好好睡了一觉。
然而生活和工作总是忙忙碌碌,要不停寻求平衡。等到他们再想起那家店时,店主早已离开了,不知去向。所以他们除了开始认真研究巴赫,舒伯特,叔本华,也开始写下一篇有关音乐治愈人心的故事。
在无比推崇快速,高效率的时代,安安静静地专心听音乐,阅读,写字,其实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我们不见得抽得出时间,不一定会舍得投入精力,还有可能始终不能沉浸。
别说去逛黑胶唱片行这种小众店,网络一键下载,在线播放的音乐,快递送上门的纸质书,各种平台的电子书阅读会员,可以将我们完全封闭在房间里,足不出户。
我们不需要走出家门,走进不一样的环境,不需要去接触陌生人,也就不会有面对面分享畅聊的机会。
《人类简史》里,作者有种观点,从认知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起初是为了填饱肚子才开始创造和改进,借此提高生产效率;但摆脱了饥饿以后,人类却为了“更多、更快、更好“的欲望,反而把自己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封闭在农田,节省的时间精力并没有用在预想中更值得享受的事。
这种进步,也许算不上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桎梏。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出,这个变化一定是对的,好的。只是顺应。
所以我们一直在提高效率:
发明邮件和社交软件,无需见面;发明打字,无需书写;发明电子书,拆书稿,无需自行消化和深度阅读;发明音乐APP,数字音乐,无需去听黑胶和CD,甚至无需去现场听音乐会。
这个社会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消耗品。即使不与人来往,我们也还是能做许多事。
连娱乐和爱好都在追求效率的提高和便捷,所以我们反而没那么真情实感地投入爱好了。
高效率的“得”我们都深有体验,可高效率的“失”,也许都被视而不见了。
我在刚开始工作的头两年,因为忙碌一直很浮躁。在遇见了本地一家心仪的实体书店后,我开始规律地买书,读书,写下心情。然后慢慢恢复昔日的爱好,比如唱歌,听音乐,刷剧,学做“杂技少女”(会杂七杂八有的没的技能的少女)。
让节奏慢下来,甚至牺牲效率,用美好的事物虚度光阴——争分夺秒地娱乐,太扫兴了。
需要发泄情绪和转移焦点的时候,就用这些爱好把自己的空虚填满,把精力消耗完。
作者将这本书献给所有还在支撑的独立店铺——那些能让我们找到意外之喜的地方。
一家好的店不止关乎买,还有触摸,聆听和感受。所以这不是网购可以代替的体验感。无论你我来自何方,无论我们今早做了什么事,我们能同样理解并携手走过一段共同的旅程。
一个好的店主就像是收藏有许多珍奇宝物的馆长一样。网络搜索和下载都很容易,但那并不代表你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节省和高效没有错,可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腾挪出的空间要留给什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才如此努力?
以上反思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