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社会参与的能力——依法处理事件,是真正参与生活的能力。
感受:中学生大学生在bilibili上看“罗翔的刑法课”和《民法典》,小学生关注“未成年保护法”,都是在自己培养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人的“社会性”。
2.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比如:对外在的批评或负面评价能轻松自嘲。或对自己的小确幸有恰当健康地渲染:吹牛皮。
3.(初中、高中)拉磨三年,何来千里马。
苦学不如巧学,巧学不如乐学。
怎么样变“要我学”,成为孩子“我要学”。
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年到头压着孩子坐在书桌旁,累死狗能否“增值 增效”?
4.虚假成功 转向“有效失败”
要允许孩子犯错。但怎么对待错误,才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拐点。
发现问题,反思总结,然后行动解决问题——永远是学生和成人成长的通道。
5.启发互动式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没有经历认知冲动的就没有深度学习。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感受:学了用,边学边用——精进的途径。
6.孩子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孩子“真正”得到父母与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70后许多人的学习动机:不搞双抢
什么才是真正而有效的表扬?《正面管教》有答案。
7.课堂外的东西影响学生很大。
游学,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是为了让孩子的“突破欲”越来越强,无法接受平庸的活法。
“见牛人”,是见识几百种不一样的高能量的活法,然后找到自己想过的人生。
美国12岁的职业体验、中国高中开的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也就在此。
8.做自己的好朋友。
教孩子以及自己都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理性生活。
“能理性、有条理地思考就能有理性、有条理地生活。”——爱默生(美国的孔子)
感受:理性地生活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成事的基本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