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临考试前总会挑灯夜读,觉得自己这么努力,第二天应该能考出好成绩吧。结果名落孙山。
等到毕业踏出校门之后,开始没日没夜的做简历,疯狂投递,觉得这么拼命了,应该会有个不错的工作吧。
结果等了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竟没有一个面试电话,好不容易等来一个面试通知,问要不要去发传单。

刘媛媛的《精准努力》里讲到,她曾经邀请一位世界TOP20的跨国公司的高管做讲座,这位职场精英从大二开始搜集求职信息,接触学长学姐,了解行业和职位情况,并且分析了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专长锁定求职单位,大四毕业就顺利入职了。
<01> 努力是有差异的
看完这位职场精英所做的事之后,我想或许很多人都误解了“努力”。
什么是努力?
什么是真正的努力?
人和人之间的努力是有差异的。
很多人遇到事情会疯狂乱抓,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结果什么都没抓到,只是让自己误以为在努力。
刚毕业那会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尝试,除了专业相关的工作之外,什么唱歌,演讲,旅游顾问,试睡员等,似乎都是可以发展的方向,纷纷投去简历,但是入职后不久,就觉得哪哪儿都不合适,又草草的辞职,开始重新寻找,循环往复......
但是另一类人不一样。他们内心很清楚自己的方向,明了自己的专长,就在自己划出来的领域方向深耕,只注重那一个方面的信息,最终成为行业的精英。
其实二八定律很有用,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常常80%的结果都是由那20%的努力完成的。
所以在任何事发生的时候,只要能找到关键所在,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如果你一直都在努力,但是至今都没有成功,那就请暂时停下来,想想什么是失败。
<02> 什么是失败?
上一期分享了唐纳德·基奥的《管理十诫》,他曾执掌可口可乐多年,最终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并不是告诉人们什么是成功,怎样成功,而是告诉人们什么失败。因为只有了解了失败,知道了失败是什么,那么离成功就更近了。
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将自己的人生过程现在这样,到底做了些什么?
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导致你对现在生活不满的是哪些问题?
(2)其中的哪些是你认为的主要问题?
(3)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你是否过着另一种人生?
<03> 面对问题时一个关键思路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不要再像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遇到问题时,就停下来思考,抓住关键的环节,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有效”。
当然,追求有效,并不是就要忽略其他所有问题,而是回到二八定律,只要找到那20%的关键所在,就解决了80%的问题,自然其他问题解决起来就轻松愉快了。
刘媛媛在书里提到,她曾经接到一个粉丝提问,这位粉丝性格比较怯懦,所以总是被欺负,就连公司来的新人都不把它放在眼里,人际关系面临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他的工作业绩并不好,领导也不喜欢他。他就问刘媛媛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多去学习沟通表达?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经历着这样类似的问题,在公司里跟同事相处不好,就以为是自己沟通表达问题,是自己性格问题,然后去看很多沟通表达、心理学方面的书,努力跟同事打好关系,弄得自己很憋屈。
大家应该都看过那些霸道总裁,职场精英,气场十足,走到哪里都一副傲慢不羁的样子,好像全世界都欠他加钱似的。他们根本不管跟同事的关系是否和谐,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能力。
由此,在这位粉丝遇到这种难题的时候,并不是自以为的去胡乱学东西,而是找到问题的关键,“有效”的解决问题。

如果他能将业绩做好,成为工作最突出的那一个,不仅老板开心,同事也肯定会向他靠近。所以他那20%的关键,是业绩问题,而不是沟通表达问题。
只有圈定了问题关键的部分,然后在这20%的领域,专注的努力,才能真正得到80%的成果。
不仅如此,只有知道了关键所在,你才会有真正的方向。
如果还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时,就把通往目标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都列出来,然后问自己:
· 如果只做三件事,我应该做哪三件?
· 如果只做一件呢?这一件事是什么?
· 它对促进解决其他问题是不是有用?
<04> 构建知识系统
在此之后,要想在这个方向领域胜出,不再重复曾经失败的人生,你需要再做一件事——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一旦你掌握了这套完整的逻辑,并且能自己很流畅的表达输出,就自然能在该领域立足。
我现在开始做读书分享。刚开始也挺乱,喜欢什么书就分享什么书,但是最近发现这样的节奏,没有任何人能跟随,甚至不想跟随,太过随心,就会变得无用,以致无效。
由此,改变策略,将书的内容分类,一种类型一个类型的整理,从知识类开始持续输出,到情感类持续升华,再到文史类继续深入,就能有一套完整的脉络。
不要再听那些说“慢慢来”的人的话,这种人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自己仍处在懵懂中;
第二,自己有清晰脉络,知道自己的方向往哪里走,所以不会受旁人的干扰。
而你,若还没有成为第二种人,你就要运用好二八原则,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有效”的努力,才能真正离成功更进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