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师血案的背后

作者: 晴鹤1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8:10 被阅读36次

01

16岁的罗某以23刀再补3刀的手段刺死班主位兼化学课的鲍老师,血溅办公楼,这桩益阳阮江三中的血案给了我们的教育又一次震撼,受教者最终诉诸武力而以非报恩的方式回报施教者,诸此血案,媒体接二连三地披露,触目惊心,我不想一一赘述,更不敢猜度背后那些更多的被隐匿的沉甸甸的故事,痛定思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不仅是为人之父的鲍老师及家属之痛,是以市优秀教师鲍老师为代表的教师之痛,也是学校教育之痛,是教育生态中的难以抹去的墨点。

这是一对怎样纠结的师生,一位是关爱学生教学有功和蔼可亲的优秀教师,一个是进步神速绩冠全校备受恩宠的冲击清华北大的学生,名师高徒,怎么会骤然到恩断情绝之境?

鲍老师前仆了,但愿再无后继者。

罗某违法必伏,但愿再无后续人。

我们的教育一路走来,曲曲折折,浸渍着斑斑血泪,应该有泣血的反省: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倾注的爱培养的准人才反倒成了掘墓人?是什么使教育这般扭曲?……我们的教育该检省的时候了。

02

教育之痛在延续,痛定思痛,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在深思检省,社会在深思检省。

教育与时俱进,改革不断推衍,社会语景不断演变,学生群体也不断更迭,那么,主导社会与教育部门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应日趋全面科学理性,但事实呢?教育并没有通过课改发挥其主导社会功能,没有顾及到它的特殊性,却把它推向了市场,被动地任由市场去主导教育评价,于是商贾气铜臭气日浓,日见功利与世俗,重名急功近利。你看,改制校曾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竭泽尽渔,杀鸡取卵,有的义务教育摇身一变,名曰贵族或精英教育,打着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之名,实图其利。每年中高考揭晓季,各类学校以进入重点线或以上层次的人数、百分比等排定名次,论资排序,因序论道,学校自矜,实绩张榜,披红挂彩,恶性事件可因一俊而遮,至于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情况跟踪,则是分发升学奖后则是“他人瓦上霜”了,很多学校浪博虚名而不惜负债累累,渐渐惯成恶习,考绩支撑着名气,沽名可转化成利益,可化缘拉赞助,厚利激活了教师,刺激学生而辐射社会,如此,一条名利捆绑的链条搅得万众沸腾,周天寒彻,由此产生教育畸形,扰乱社会公正,地区与学校教育资源悬殊,成王败寇,当周边学校为生源而愁苦时,竟然有近万人参加高考的豪门大族,而且是省内进入清华北大名校的主力,且不断扩军,规模庞大,危及招生的公平,追名逐利,利令智昏,教育制度规则被漠视被撕扯碾压,微雨浸润的教育被疾风暴雨式的军事化管理替代,学习与分数被深植到了每一次行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神经。学校因名博利,管理部门乐享虚名,放任市场化毒瘤蔓延。试想,这样以分数为专攻的教育,与流水线上批量产出的“产品”有什么区别?这样培养的是人才吗?健康的人性何在?

不难想象,如果高分学生能博得学校名气,那么,分高掩百丑,缺德伤人诸事尽可隐讳。像罗某这类能冲击清华北大的,即便杀人至死命案在身,只要能瞒天过海瞒过众人之眼,如果媒体没有曝光,尽可化大为小,化小为了,让其逍遥自在地走向高考。我坚信,那简直是一定的,在这个高分是学校命根的背景下。如此,学校输送的岂止是废才歪才!岂止是学习的机器!是伤风败德违法犯罪的高分歹徒!如是,这样的人一多,我们的大学城,我们的教育,着实令人捏一把汗。

高分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形成泡沫,各类学校染上“高分嗜好症”,因分录人,不察人质,我们的教育总是摇摆于极端(或为极端化开了扇窗),由曾经的推荐(德行为首)入学到因分入学,品行评价形同虚设,熟视无睹,而至鱼目混珠,谁之过?是制度设计漏洞,还是管理者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官僚渎职,默认与纵容,抑或是执行者的急功近利走捷径超越?析分一下教育结构和过程,恐怕都难脱干系。

此中,社会的非理性推波助澜,不可小觑。

孩子的成长教育本是一以贯之的,且看,我们的家长,对大中小教育的重视度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倒金字塔结构说明了明显的功名化世俗化,大学里关乎就业好坏,高中关乎升入高品位的高校,小学初中关乎孩子读不读名校。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诺奖的科学家群英聚集,有位大家回答记者关于在哪所学校学到最重要的本领的问题时,说,是幼儿园,在幼儿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要专心,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好东西同小朋友分享,学会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幼儿园如此重要,怎可等闲视之,视而不见?爱因斯坦也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的东西。他强调教育冲破知识丛林,屏蔽迭起的教育泡沫,回归人之本性。

市场经济下,教育应该有足够的定力,把脉市场,拿捏准绳,用上帝之手去点石成金,不应任由市场去左右。急功近利当休矣!

教育的定位要准确,不能似春梦秋云。教育是个很大的市场,但不能市场化,它不是一块人人可分切的大蛋糕。教育不是企业,不能以最大的利益追求为旨归,尤其是基础与通识教育。教育不能超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规律,不能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其功在于春风化雨,润心秀口,怡情淑性。

令人揪心的何止于中小学教育,你看大大小小的幼儿教育,是个什么水准,稍有知觉者应该心知肚明。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令行禁止了吗?还是安全事件频发,为什么?一是功利的透支性索求,二是功利下的师资素养的集体沦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此令人凛然而冷汗下。

03

教育恶性事件频频,主管者难辞其咎,然而决不是惩处若干关联责任人所能了结的,不然,警钟长鸣之下,为什么屡处屡发?显然,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与践行者的教师,是绕不过的环节。

那么,当下的教师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处于社会什么层面?

访之社会民间,众说纷纭。言教师高尚者寡,言教师世俗沦落者众,愤然于补课有偿者众,嗤之以鼻者众。一言以蔽,教师的形象从云端(天地国亲师)堕入低洼,原先还高尚的教师也被教育市场化吞噬着他们尚存的玉壶冰心。

访之教师,从容乐教者、后悔入错行当者、感觉是一般从业者各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比较忧虑的数据。为什么不安心或视己为一般从业者?归结起来,一是满足于生活生存层面的需要而非衷情职业的从业动机;二是上面要求过高,变化过快,与学校学生现状反差过大,执行难度大;三是单是单向规范教师对学生要求,而教师本身却无人格尊严保证,除上面连续不断的检查考核的应付外,还得防备家长、学生、社会人出其不意的攻击;四是要求规格高而待遇低的“高格低薪”,政府“空调”多,每次调资,接着必是物价上涨,验证了地位低下,永远处于滞后的末波段铁律;五是从职务职称薪资上,发展空间逼仄。

看看教师群体。先看源头,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首选教师者很少,很多是被分数所限屈至此行的。再看,表现优秀的或有关系的教师,被转为行政为官或他业,或被提拔为管理层,你可把五年来政府所表彰的功勋教师来一个统计,发现有多少人坚守一线?为什么?因为展示能力空间太小,或其功其利微小无图。评职称评荣誉,教师干部优势赫然。评学带优青,拔尖的教师只是点缀,有的干部没带过一节课,却戴帽得补(贴)一二十年,风雨不动安稳如山。为什么利好的政策却有名无实?为什么僵局不能破解?为什么没有建立完善教师安身立命乐教守职的长效激励机制?诸多问题颇值深思。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业动机消极而被动执业,谁担主责?开放改革形势大好,大概没有谁不想分一杯羹淘一桶金,物欲横流,暴利行业层起迭出……有多少人有如此坚毅的定力不怦然心动?当然不乏心地纯粹、乐教深耕、善教有法、造诣深厚者。人们乐道亚圣孟子的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如果他不是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而是生逢风正气清经济发达的盛世,恐怕未必能正襟危坐安贫乐道,当然这里绝不是为教师滋生财富梦而开脱,致富本无错,前提当是不损仁害义。

一位西贤说过,一个社会的风尚,有两个晴雨表:教师和医生。一个政治昌明河清海晏的时代,教师应是大社会教育生态中亮丽的风景线,事实是怎样的?毋庸置疑,教师肯定是一种职业,自有其职业属性,谋生安命养家糊口,若如此定位则失之于浅薄鄙俗,它的特性在于服务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代表着未来的未成年人一一祖国的花朵,因此,谋生基础之上,就是要融贯国家意志和个人理想,把个人融入集体家国之中,托起明天的太阳,从而实现精神思想的飞跃,人生品位的提升。可是,教育曾在市场经济主导下被冲刷得头昏脑胀,不知所向,荆棘载途,乱象丛生,教师阶层被市场经济浪潮侵食分化撕裂吞噬,辞职下海求发展者,旁门左道求利者,从事教育产业者,鱼龙混杂,可谓暗流涌动,惊涛骇浪。教师天空犹如没有皓月朗照的星空,太阳底下的光辉事业却不见了太阳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先就蜕变了魂,风光不再,的确大有人心不古江河日下之势。

这也许是当下教育转轨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无论从教育的社会背景(由温饱而至小康)还是教育规模(由少数而至大多数),从教育对象的层面(由精英而至全体)还是从目的(由精英而到健康公民),都有明显的变化,那么,我们的社会要心平气和地析分与理解,而不是隔岸观火或隔靴搔痒地乱发一通今不如昔的感慨。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美好如初,但允许它在内外力量驱使下完成其嬗变过程中的诸多困扰冲撞折腾,好在大江东去,浩浩荡荡,奔涌向前,势不可回。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虽然距离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之路漫长,但以课程导改、以高考促改之势已见端倪,“3+3”模式毕竟初显,这后面的“3”意义不同寻常,闪烁灵动之光,总算让我们看到希望之航标,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变式演绎,直指多元智能的有效开掘。不妨借用雪莱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那么,我们的教师个体一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原本是斯大林对作家的褒喻),面对新的形势,顺利实现了转轨吗?是“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孑然独立抱残守缺,还是与世推移应时顺势相机而动呢?

从事件的寻索中,我发现教师群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他们出生在从物质到精神极度贫乏的六七年代,是现时教育的中流砥柱,或是学校的定海神针。他们生不逢时,蹇命多舛,爹妈平凡,芸芸众生,入学的时候,教育所面向的不是未来和现代化,而是学工学农学军,毕业后无书可读无学可上,承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余绪,劳动改造。这一辈人,一出世就饱尝饥饿之厄,饱尝社会无知无学无畏之毒,饱尝劳动困顿之苦,饱尝家庭教育(因为多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皮肉之痛,似孟老夫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节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样样具全,命运给他们开了一次极大的玩笑,他们幸运地搭上了高考快车,怀揣理想,走上了教坛,于是师承传统,恪守师道,言为心声,行为式范,严以律人,而又吃苦耐劳,安贫乐道,高度负责,奉献身心,功莫大焉,赢得社会认同。他们爱生如子,但难以容受另类,尤不齿于长发黄发、穿破洞裤等奇装异服、戴首饰之类。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难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们习惯并赏识奔驰在教育列车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兼优的乘客,对其他个性智能不适应,或心生疑惑,因此,高度负责到几近完美的他们不能像年轻教师那样与学生融洽到称兄道弟之境,难免与另类的和不驯服的学生乘客龃龉,争锋,乃至剑拔弩张,而又固守师道尊严,当然不会自找台阶下,以前自己的老师不也是这样甚至用施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了吗?挨打了,老爸还说“打得好,看长点记性”,没有想到教师的保护伞除了社会公德的柔弱力量维系外,法律上已形同虚设,而学生是未成年人,体罚或言语嘲讽都是违法的,没有想到人的社会层次复杂,可憾可悲之事即此生发。乘客起哄闹事,纠结行暴,家长殴打,圈内传谣……一地脏水,足以狗血淋头。

改造世界,谈何容易!时势造人,世易人随。

由此,我们在怜悯叹息之余,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复杂的社会,它是客观因素,那么,主体的教师呢?真正的思想法律道德内容的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学情研究、教育思想的转轨和行为转型,准备好了吗?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生活背景迥然不同,绿皮车已隐踪匿迹,动车组闪亮登场,乘客已今非昔比,教育策略与方式方法也应随之改变,世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不认知此点,就会碰壁,鼻青脸肿乃至头破血流。

且看,这受教育的一代人(姑且懒得冠名)一一我们的乘客,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裕,养尊处优,是网罗天下地球村里的网虫,问他们理想是什么?“挣更多的钱!”答得干脆流利,斩钉截铁。崇拜什么?影视界乐坛的明星大款”。迷糊至极!不是科技精英文化巨匠,不是造福于人的英雄豪杰,他们不能饮水思源,知道影视明星何以能享有风正气清的盛世殊荣,他们不知道再多的钱也可以贬值到一文不值,他们不知道“穷得只剩钱”的意味着什么……他们爱演绎精英的曼妙身材和娇好面容,却不知道爱精英本体的气质,好比只爱镜中彩饰完美的佳丽,不爱生活中真实的美人,孔方兄魅力无限,使他们舍本逐末,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在稀释冲淡,根之不存,叶何附焉?我们坚守的文化阵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刷下那么不堪一击?精神文明经不起物欲的淘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生理想大相径庭,明知有病,且病得不轻,但岂是他们之过?树之年轮是树的风霜雨雪雷打电击之灾的记录与描画,他们纯粹的心田是时代风云的投影,他们纹理错位脉象紊乱,岂是“楚人一炬”而了之,得按捺性子,望闻问切,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下猛药或可药到病除,但得因人而异。罗某学习潜力大,但他不想上清华北大,只想上一个二本院校,何必要一厢情愿?强扭的瓜不甜,蔓扭难甜则必为苦果,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强人所难?是顺从家长所愿还是挟带杂虑?如果罗某在家长老师学校的挟持下真的考进了名校,若无改其志,岂不是枉费心机错误地培养了一个无志之人?那么,老师一定要罗某冲击名校动机何在?或是为学生机家长光宗耀祖,为彪柄学校?但不排斥还有一个,是不是有立人功正己名实私利?多好的多赢效应!

如果老师不偏爱绩优学生而是一视同仁,那么,这老师实在难得,因为,在视分数如生命的高考场,公正公平难为,爱高(分)薄低(分)几成通病。

关心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是社会文明的标尺。我们的人伦因宗族而拓展,是为熟人社会,唯熟人是亲,饭桌上见熟人便推让,上公交车见熟人便谦让而见陌生人便挤抢,那么作为班头的教师,面对熟悉的爱徒,有没有再次视生熟而析分三六九等呢?而凭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作为析分的依据公平吗?如果老师仅仅是罗某因成绩好能冲击名校而甘为他申请助学经,开小灶,谋殊利,那这种偏爱真的偏心了,但愿不是。

我是门外汉,带过学徒,深谙世间平衡之学。对绩优者备加爱抚,家长认为,自古师道,莫不宜然,爱徒也持此论,视爱为理所当然,故日后多情淡义薄。而对违纪调皮者责罚严厉,恩威并济,可日后他们心念旧恩,感激存恤,至情深意厚。爱的投入与回报似乎不般配,引发为师的嗟怨与疑惑,其实,取决于爱心的真切与公正,若心越偏则爱的系数越小,爱之越多则功之越微,存偏心则难公正,挟杂私虑,岂有平衡之理!天下之理皆然。

04

俱往矣!已往不可谏,而犹可鉴之,来者可追。

优秀的鲍老师已殁,想其死不得所,悼词难书,其岗位承继者必心有余悸,悲哉!如果仅凭一腔热血,恪守陈规不能转轨,不知身后还有多少候补的冤魂。惟愿我们的教师与时俱进,成功转型,金身百炼,定力大增,收获更多的快乐和自信。

罗某华年,想其师长加爱一身,本可披红挂彩,骑马游街,却因性起事,铸成大错,抱憾余生,惜哉!不知道他是当今逆道弑师的第几人。惟愿后继无人,惟愿我们的孩子知恩图报,深植民族文化之根,根正苗红,砥砺奋进。

我们的教育,在时代经济大潮的裹挟中逡巡折腾,艰难前行,最终能否披荆斩棘冲关夺隘拔乱反正而开辟似锦前程,且拭目以待,但愿不再风雪载途,血泪斑斑,但愿还教师清纯质地,使之成为社会风正气清的坚实基石和定海神针,扬眉吐气,撑起明天的太阳!

附记:分明记得事发当日是11月12日,鲍老师为生所戕,殒身难回,深有感触,有感欲发而又心沉气闷,几番搁笔,于是断断续续,至今日方成,笔搁了,气吐了,而心并未释然,心有戚戚焉,为无辜而又无主的教师,迷茫无主的孩子,波折渺远的教育之途,历经迷航而觉醒的民众,默然奉献的实干家和功名无求的精英,曾经蒙尘的民族文化之根……

          20171128书

相关文章

  • 弑师血案的背后

    01 16岁的罗某以23刀再补3刀的手段刺死班主位兼化学课的鲍老师,血溅办公楼,这桩益阳阮江三中的血案给了我们的教...

  • 优秀的教师血流干了,善良的女孩见不到妈妈了

    湖南沅江第三中学“弑师案”? “弑师”? 又是教师对学生体罚了吧? 不是,只因学生...

  • 教育中的“剧场效应”

    一、中国教育的“剧场效应”正愈演愈烈 专栏作家魏濂在沅江弑师案后撰文指出: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弑师案”的...

  • 再也不缴手机了

    虞美人·有感于陕西弑师案 岁末惊闻弑师案,悲剧再上演。媒体上级群失声,我辈既忧且惧步后尘。 殷殷血迹依然在,命贱犹...

  • 什么时候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什么时候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一对罗某杰涉嫌弑师案的反思 湖南高三学生罗某杰弑师案经媒体报道...

  • 弑师案 | 混蛋儿子的背后是失败的父母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一个曾是优秀班主任,一个是...

  • 又说弑师案

    1月11日 星期六 晴,早晨大雾 又说弑师案 今天学生休息一天,老师们继续上班,阅卷,...

  • 弑师案 -之"垃圾"处理

    想必对于11月12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发生的“学生弑师案”大家都有耳闻。 不管是江歌刘鑫案还是弑师案,当事...

  •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最近,17岁少年跳江自杀的消息让人触目惊心。近年来,诸如弑师案、弑母案、弑同窗案、自杀案等事件层出不穷,让大家的心...

  • 虚拟

    虚拟 虚拟 架构实体 背后逻辑 含着无穷道理 虚拟 虚拟 无所顾忌 用心竞技 拼斗弑杀无敌 虚拟 虚拟 荒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弑师血案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cd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