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推荐以上这篇李老师的文章!
接下来,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季人”的故事?据说叫《子贡问时》。
有人问子贡:“一年有几季?”
子贡笑答:“四季。”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两人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确有四季啊!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知道和谁说话,比知道说什么话更重要。
如果你问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你知道冬天有多冷吗?”如果你问井底的蛤蟆:“蛤蟆蛤蟆,你知道大海有多宽广吗?”如果知了和蛤蟆会说话,它们一定会用诧异的眼神盯着你:这人莫不是个傻子吧?!

由于专业所限,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里那只蛤蟆;专业越精,井壁越厚,井口越窄。如何从井里跳出来?首先,你得知道自己在井底下----人/蛤蟆,贵有自知之明。这是你能跳出来的第一步。
从心理上来看,我们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不知道--不知道,即无知。
----第二层次,知道--不知道,即自知。
----第三层次,知道--知道,即觉察。
----第四层次,不知道--知道,即习惯。
傻子是不知道自己傻的。当一个人说自己傻的时候,那他一定不傻。当一个人说自己自卑的时候,他一定是假自卑;而当一个人说别人都瞧不起自己,都欺负自己的时候,那才是真自卑。从无知到自知的跨越难度非常大。我们每天呼吸空气,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水中游泳的鱼儿也从来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水中的;我们每人都有一双眼睛,却是世界上唯一看不到自己真正长什么模样的人。

依照“乔哈里窗”的理论,我们的心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开区,你知我也知。比如,我是个女的,我自己知道,你也知道。
----第二部分,盲区,你知我不知。比如,你告诉我图中的两个黑色圆圈是一样大的,你拿尺子量过,但是,我的眼睛告诉我,这俩圆圈分明就不一样大!
----第三部分,隐私区,你不知我知。比如,......(不能告诉你。)
----第四部分,未知区,你不知我也不知。比如,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是什么意思?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盲区人人都有,无法克服。但是你得知道自身盲区的存在。
四十不惑,就是真正从无知跨越到了自知,直至觉察和习惯;知道了自身盲区的存在,并能坦然接受。
四十必定不惑?当然不是。“不惑”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的人三十岁,已然不惑。有的人,四五十岁了,依然活在三岁之前。因为他很少停下来思考,就这样被生活裹挟着,闷头前行,只管走路,从不抬头看路。人生茫茫路,有坦途,有深坑。一脚踩空,茫然四顾,趴着不起来?懊恼摔倒了?恐惧于还会不会摔倒?还是捂着伤口站起来,停下来擦亮眼睛看一看呢?
没有成长不是在挫折中前行,没有问题不是在直面中解决。不惑,不是“无惑”,四十岁了依然会面对很多新问题,只是不再一分为二,非黑即白,而是一体为二,以圆融之心应对,惑也就“不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