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白话】子夏请教说:“‘含笑的脸庞真好看,黑白分明的眸子啊灵动地转,素白的底子啊绚丽美颜。’这几句诗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施彩绘画在白地子上面。”子夏接着问:“礼是后起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你谈诗了。”
【思考之一】怎样理解“夫子回答:‘绘事后素’”这句话的内涵?
“绘事后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东汉的郑玄。郑玄解释“后”是然后的意思,就是说在绘画的过程中是先画上色彩,然后再用白色的线条去勾勒这个轮廓,这个画才算完成。因为勾勒可以彰显主题,让画面更立体,更鲜明、更吸引人。二是南宋朱熹。朱子《集注》解释,“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这个“后”是后于的意思。郑玄解释绘事在前,素在后。朱熹解释素在前,绘事在后。这两种解释都可以在经典里面找到根据,也是绘画的不同的技法,都是正确的。
钱穆先生解释说:“古人绘画,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线条加以钩勒。或说:绘事以粉素为先,后施五采,今不从。”
两朝帝师张居正解释说:“孔子答子夏说:‘诗言素以为绚,不是说素即是绚,乃是说因素为绚耳。如今绘画之工,必先有了质素的粉地,然后加以各样彩色,是素在于先,绚在于后。犹人之相貌,必先生得自然美好,然后可加以华饰也。’”
《四书解义》说:“《诗》言‘素以为绚’,非即以素为绚,是言因素而为绚耳。譬如绘画之事,必先有其质地,而后加以文彩,则是素常在先,绘常在后。”
【思考之二】子夏回答“礼后乎”,对于儒家实践仁礼有什么样的体会?
子夏听了孔子的回答,报告他的体会“礼后乎?”子夏的意思是这个“礼”就是绘事,“礼”前面还有“素”做基础,对不对?就是说我们人要有美好的本质,这个礼才能够由衷地实践出来,而不会变成一种他律的规范。
朱子《集注》解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张居正解释说:“盖礼也者,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如玉帛交错,揖让周旋,宾礼也。然必先有恭敬之实心,而后以是将之,是敬在于先,礼在于后矣。又如擗踊哭泣,衰麻服制,丧礼也。然必先有哀痛之本情,而后以是节之,是哀在于先,礼在于后矣。故情实者素地也。礼文者彩色也,非礼,固无以为人情之节文。然苟情不至而徒求之于礼焉,是犹画者不先布素地,而欲施文采也,有是理乎?”
钱穆先生解释说:“子夏因此悟人有忠信之质,必有礼以成之。所谓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乃后起而加之以文饰,然必加于忠信之美质,犹以素色问于五采而益增五采之鲜明。”
儒家的礼,就是要透过实践做我们行为的准则。实践这个礼,内心一定要有一个仁。也就是说,仁的实践其实是根源于我们内在的仁心,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本质。就好像绘画,要画上色彩,色彩的背后是美好的本质,所以“素”是最主要的。同时,礼还是美好德行的修养和调教。孔子曾说“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勇和直都是美好的德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礼的原则和规范去调教它,难免会走进乱或绞的偏锋。
【思考之三】“起予者商也”,听到孔子对子夏的赞叹,我会不会很受鼓舞?有什么感想?
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是肯定子夏能够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师生在互动之中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所以孔子说,我可以跟你卜商来讨论《诗经》了!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话,在学而篇孔子也给子贡讲过——“始可与言《诗》矣。”这是孔子对弟子非常大的肯定和称赞,也代表师生在互动之中,老师尽心的付出,善巧的言说引导,弟子也要跟随老师的理路深入去思考,返出回馈给老师,就会成就这样美好的互动。
钱穆先生说:“此章亦是礼必有本之意。又见孔门论诗,必推明之于人事。文学本原在人生,故治文学者,必本于人生而求之,乃能发明文学之真蕴。此皆孔门论学要义。”钱穆先生说:这一章也是强调礼必须有根本的意思。又可以看出孔门师徒在谈论诗歌时,必定将其与人生实践相结合进行阐释。文学的本原在于人生,所以研究文学的人,必须从人生出发去探求,才能揭示出文学的真正内涵。这些都是孔子门徒讨论学问的重要原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