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陕西省教师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 一纪重华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8:12 被阅读22次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萧红

   人生是漫长的,特别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不仅仅要经历一般人要经历的生老病死,更多的,他们还要承受贫困潦倒所带来的额外的坎坷磨难,世人冷眼。

   正如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所说,萧红是写贫穷写的很好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无不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东北贫苦人民的生活的艰难。

  但是,人们总是能在一潭死水一样的贫穷中寻找希望。

   上世纪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最为困苦的时代,贫穷日日夜夜的缠绕着穷苦人的脖颈,几近窒息。行走在命运的脊背上总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一个不小心失身跌落崖底。

   命运是不可逆转的,更是坎坷的,劳苦人民总是在努力的与命运抗争。

   正如萧红于《呼兰河传》中对于她与她祖父之间的事情的描写。相较于她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更多的体现在贫穷中的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希望。

   或许,对于生活在贫穷年代的人来说,萧红家的后花园是每个人所怀念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有萧红的谎花,萧红的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这是萧红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她对自由的渴望。

   生活的困苦潦倒压不倒这位坚强的女巨人,在被围困香港时,萧红心中或许在怀念她与祖父的点点滴滴。疾病缠绕时,她或许是孤单的。死亡,对于萧红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对于行走在生命边缘的穷苦人来说,凄凉的人生,需要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解脱。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一些文学类的电影。

   《黄金时代》很好的演绎了萧红那孤苦,艰难的一生。正如晚年萧军所回忆,对于萧红,印象最深的最是那鹅蛋脸,镶着一双黝黑的大眼睛。

    这双眼睛是清澈的,它清晰的看到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生老病死,贫穷困苦。

    无不撕扯着包括萧红在内的数以万计的穷苦人民。

    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萧红在生命最后对于人生中究竟有何不可割舍的留恋。但是,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她在逃离呼兰河的强烈的抗争精神,感受到她在哈尔滨街头穷苦潦倒时的无助,感受到她那所谓的订婚过得未婚夫给她带来的那短暂一瞬的温暖。

   但随即,残酷的现实又倾覆了她那脆弱的生活。被困旅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我所崇敬的,正是她对于生活的一种淡然。就像我对朋友谈及我对萧红的看法。

   无疑,她是坚强的,在病痛,穷苦袭来时,她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淡然相对。她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情绪失控,尽失风范。

    这是一种风度,一种上世纪一位伟大女作家的特有的风度。

    我所理解的这种风度是萧红在生活困苦下的一种处理方法,无疑,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上世纪的大作家很多,数不胜数。在岁月的洪流中,随之逝去。但是,当人们回过头来,萧红正在岁月长河中闪着光芒。

     这是一朵不朽的奇花。

    它歌颂贫穷生活下的劳苦大众的无奈与挣扎,他们的生活困苦,但他们的精神丰满。

    萧红象征了一代人的形象,但恰恰她是那个最闪亮的。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实是最恰当不过了。

    这是一个让人崇敬的伟大的奇女子。

    我相信,萧红风度于此时的人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人物的处世之道了,这更是一种萧红文化。

    就如现在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反抗生活,那就享受吧!而萧红正是上世纪最为享受生活的一位巨人。

     跨越历史。回首往事。

    我并没有多热衷于鲁迅,茅盾等人,我所热衷的唯萧红一人而已。

    萧红风度,风度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kb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