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自觉是个低精力的人,每次看到那些精神十足、活力满满的人,总是很羡慕,觉得他们怎么有看似用不完的精力,一点儿不嫌麻烦,爱折腾不会累。我自己呢,从小虽说体质比较好,很少生病,但从精力上来说,的确属于低精力人群,比如干一会儿家务就气喘,一件事儿做久了就有点头晕,还有最典型的就是不喜动,不爱折腾,嫌麻烦,有气无力的感觉。其实脑子还是比较好使,但身体就是有种跟不上的感觉,体力不行,每次看到电视上那些工作狂,心里真是觉得换作自己早就废了。
最近开始四处研究提升精力的方法,起初觉得是不是颈椎病的缘故,又或者是气血亏虚,但试了试感觉都是治标不治本,好奇宝宝的我在网上查来搜去,偶然间看到一个关于精力管理的模型,发觉有点道理,于是准备好好研究一下。
这个精力管理的模型自下而上分为四个部分,最底层的是体力,颠覆了我的认知,以前我一直认为体力不好就是精力不好,但其实体力只是精力管理的一个部分,并非全部。当然,作为最基础的体力肯定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体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决定,一是睡眠,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睡觉上,睡多久,怎么睡,很多人都没有想过,都是顺其自然,之前看过一本书,《早起的奇迹》,里面提到睡眠周期的规律,即人只需要5个睡眠周期就够了,并且自然醒来不被闹钟吵醒是最好的,1个睡眠周期为1.5小时,总共睡7.5个小时足够了,睡觉并不是越长越好,这段时间我也在实践这个理论,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只是身体可能还有点惰性,没有完全适应,晚上还是睡得稍晚了一些,早起还是基本能做到。而是饮食,最近在看营养师的一些资料,《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还是值得参照的,跟我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可能还是有出入,但管住嘴的确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所以还是要多忌口,不要贪吃。第三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已经很多年了,越懒越不想动,越不想动越没力气,如此恶性循环,运动几乎就荒废了,但肌肉是用进废退的,最近,我也开始一周进行3次左右的跑步,每日瑜伽练习,让身体恢复运动的节奏。以上三点,能很好的打好体力这个基础。
往上一层是情绪,这个被很多人忽视了,情绪还能影响精力?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但看了以后觉得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每天都会产生情绪,但有一个原则,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的比值应该是3:1,这样总体来说,情绪值就是正向的,对精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还是要有意识的察觉自己的情绪,注意调节,才能更好的维持精力而不是消耗。
再往上一层,是注意力,也就是专注聚焦的点在哪儿,有没有过分内耗,如果内耗太多,没有集中注意力去做最重要的事,那么就没有最大化的利用精力,而是在一些琐事上被掳走了宝贵的精力值。
最上层的是意义感,你的目标使命是什么?你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愿景,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那么很容易陷入无意义感中,就会经常遭遇沮丧、无聊的境况,无法自拔,迷失自我,变得不那么快乐。
以上就是精力管理的四部曲,个人感觉还是值得一试的,把理论用于实践,才能知道有没有用,适不适合自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