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刚过,阅兵余音未散,武汉大学却先给自己“放了个炮”——新生座椅靠背上的白底红圈标签,乍一看,神似某邻国国旗。
网友瞬间炸锅:“这是疏忽,还是试探?”校方沉默,网友难平。
一个部级高校,在如此敏感的时刻,竟让这般“视觉雷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万人瞩目的开学现场,不是捅娄子,是什么?
别急着甩锅给“网友联想过度”。
当国家庆典的豪情,还在胸中激荡,你却在校园里摆上让人“秒联小日子”的图案,这不是审美问题,是政治敏感度的“裸奔”。
哪怕真只是巧合,也足以说明:从设计到审核,层层把关形同虚设。
若真有人心怀不轨,那更是性质恶劣;若只是集体麻木,那更令人寒心。毕竟,樱花虽美,也不能美到让人忘了家国。
这已不是武大,第一次“翻车”。前有“杨景媛论文门”——硕士论文下载量破纪录,引用量却为零,堪称学术界的“流量怪谈”;
后有“肖同学处分疑云”——处分决定神隐校园网,申诉期限已过却不敢明言,遮遮掩掩,像极了做贼心虚。
更魔幻的是,武大曾信誓旦旦:8月1日组建专班,60天内复查,严查学术不端。可如今一月已过,承诺如风,通报如谜。
校长一句“等领导安排”,轻飘飘把公众期待打发成“等通知”。等?等什么?等舆情降温?等记忆清零?还是等下一个“椅子门”,来转移视线?
而那位主角杨景媛,倒是一点没闲着。败诉后不反思,反而高调宣扬判决书,宣称“赴港读博”,仿佛胜诉的是她。
可惜,现实很快打脸——博主周某实地查证,香港浸会大学报到名单里,压根没有她的名字。所谓“博士录取”,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所谓“助理研究员”,更是空中楼阁。真相大白:她骗了所有人。
更有爆料称,香港浸会大学曾寄出学术核查函,质疑其论文数据。结果呢?武大竟原封不动退回,连签收章都没盖。这哪是学术交流?这是赤裸裸的“学术外交撕票”!
当年清华面对质疑,请国际专家、全程公开,哪怕撤稿,也赢得尊重;而武大呢?关门闭户,退信了事,把学术尊严当废纸处理。这不是护短,是自毁长城。
至于“保研读博”的传闻,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误会。校方既未承认,港校也未证实,反倒是一纸删除的推文和模糊的“助理”身份,暴露了其中的不堪推敲。
说到底,杨景媛的“博士梦”碎了,碎在谎言被戳破的那一刻。正道之光,终究没被乌云遮住。
可问题来了:为何一个论文漏洞百出的学生,能一路绿灯拿到学位?为何一个处分存疑的学生,申诉无门、信息被删?为何一个学术疑云未散的人,能高调宣称赴港深造,而校方迟迟不辟谣?
这背后,是制度的失灵,还是权力的傲慢?
武大作为百年学府,本应是“正道之光”的象征。可如今,却频频陷入“椅子门”“论文门”“处分门”的泥潭。
每一次危机,不是坦诚回应,而是拖延、隐藏、推诿。道歉?可以,但要有诚意;整改?可以,但要有行动。光说不练,只会让“武大”二字,从“珞珈山下好读书”的圣地,沦为“热搜榜上常客”的笑柄。
大学之大,不在楼宇之高,而在风骨之正。学术之严,不在论文之多,而在求真之勇。
若连一个座椅标签的敏感度都没有,又怎能指望它守住学术的底线?若连一次公开透明的复查都不敢,又怎能赢得学子的敬仰、社会的信任?
如今,杨景媛的“博士梦”碎了,但武大的信誉,也正被一点点蚕食。
椅子上的红圈可以撕掉,可公众心中的问号,何时才能拉直?
正道之光,不该只照在别人身上,更该先照亮自己的门楣。否则,再美的樱花,也遮不住灵魂的腐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