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不同。
有的是玻璃人。
有的是橡胶人。
玻璃人,晶莹剔透,脆弱不堪,稍稍碰它一下,哗啦啦,满地都是碎片。
橡胶人,肉感瓷实,耐磨抗压,你踩他一脚,他看似瘪下去了。等你把脚收回,嘿,他又哧哧的鼓起来了。
比如索罗斯,年轻时落魄伦敦,饭都没得吃,饿到和猫抢盘子舔,还没抢过。
乔布斯,大学时退学,每天睡地板,靠捡瓶子卖钱吃饭,还吃不饱。每周要穿越城市,去吃顿慈善伙食。好不容易逆袭创个业,还被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赶出来了。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少年时候最惨。因为太有才,遭到一伙学渣的痛恨,而天往死里削他,经常把他打得昏死过去。而且这种无节制的校园暴力,持续了三、四年之久。一般人打上个三四天,就打到你彻底怀疑人生。但是马斯克就是这么抗揍,三四年的殴打也没打服他,最后还是玩成了个举世闻名。
——索罗斯、乔布斯、、马斯克、马云等都是橡胶人,无论你怎么发狠的蹂躏他们,他们也能继续吭哧瘪肚的,向着他们的人生目标,一径前行。
玻璃人,橡胶人,都是人。
差别在于双方的精神强度不同。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西点军校的学员之所以优秀,因为坚韧,也就是说有精神强度。
怎样提升自己的精神强度?
一是坚忍。
西点军校之所以出了那么多人才,我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员的坚忍性。服从命令没有任何借口,排除万难达到目标。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事事如意,机遇往往伴随着困难而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所以,我们除了坚持不懈外,一个“忍”字也很重要。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尽管你很努力地去做了,但遇到的困难却怎么也排除不了,这时,你只能坚忍。动辄发牢骚怨天尤人,虽然可以解除自己一时的心理压力,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你的不忍耐会断送自己的事业。
孔子在《论语》里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的也是人遇事要忍耐、包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随意发火,那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的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的失误所导致的。
历史上有许多坚忍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当时韩信落魄潦倒,无心也无力与恶少相争,只好忍辱从恶少胯下爬过。孙膑忍庞涓之辱在历史上也很有名,装疯卖傻,最终躲过了庞涓的迫害。这二位都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坚忍的榜样。韩信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如果他当时斗气,恐怕早被恶少打死了;孙膑保住了性命,终于击败了庞涓。如果他当时不能坚忍,只怕早就没命了吧。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0年,终于东山再起。后来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吴!”
今天在我们看来,韩信、孙膑以及越王勾践,他们都是“忍一时之气,争千秋之利”的智者,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试看如今的年轻人,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与人出口相骂,大打出手,稍遇不公就奋力相争,当然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做事一定要考虑其后果。忍耐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试想一下,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时,坚忍是最好的选择。今天谁不想鹰击长空,龙潜深渊,虎卧山岗,马驰平原,可偏偏有时会遇到凤凰落架,龙居沙滩,虎卧平川,马陷淤泥的窘境。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则骂人,重则打架;被老板批评了,就拍着桌子对抗,最后落了个被解雇的下场。虽然有一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气,但你却前功尽弃了,一切要从头再来,最糟糕的是,你的下一个老板也未必不会批评你,你总不能经常换工作吧?
有时忍耐的结果是“因祸得福”。受到误解,受到冤枉,你忍耐了,说不定过后会成为你的资本。要明白这一点,你看看“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受冤枉的人就知道了,只要能够忍下来,并且能活到昭雪平反那一刻的人,都有一个很好的待遇。遗憾的是好多人没有那个忍性,自杀的、气死的很多,他们就没有那个机会了。有多少人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实践告诉我们,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
因此,当你碰到一个难题时,想想你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要做到对一切不平之事都可以忍,千万不要为了解一时之气而毁掉长远的目标。当然,人有时也要有一身正气和傲骨,在有利的条件下,你碰到不平之事时,也要据理力争,以正制邪,不能丧失一个人的人格。也就是说,忍要看忍的对象、范围和忍的程度。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这就是一个窝囊废了。相信“真主确是与坚忍者同在的”,从今天开始,好好培养你坚忍的品格,因为你一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实现。
二是强大内心。
孔子曾与弟子谈及这世间的制胜之勇,他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养成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去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内心强大,在于尽人事后听天命。内心的强大,归根结底就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做到遇事全力以赴,但又因识得天命而有所节制。
《论语•尧日》一章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命——无论是主张出世的道家亦或是强调入世的儒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其奉为至高绝学。孔子常言“五十而知天命”意为年及半百,尝遍世间苦楚悲欢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劝诫众人知天命而行事,不可冒险强求。
“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十四章》)说的就是能成大事的君子,大都选择安心的处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最后一无所获。人面对困境之所以会有畏惧之心,主要在于仍旧有所奢求同时害怕失去,而孔子为众人开出的治心良方就在于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虽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虽发奋忘食,但早已看淡荣辱,悟到时势使然之妙。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一个心存远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耐得住一时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总会给予他一个璀璨的前景。元人金仁杰在散曲《追韩信》第二折中写道:“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其中望江垂钓以待时运的正是后来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只可惜,时来运转并非一蹴而就,绝大多数人往往在漫长的等待中丢失了内心的韧劲,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论语•子罕》中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言在于告诫世人:往往正是最艰难的岁月,耐心熬过后便可知孰是强者。
内心强大的根源在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当然也离不开卧薪尝胆般以待时运的耐性。
内心强大,在于悟时运后淡心情。
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世名言,熟不知,此时的他正面临着人生中最低谷的一段岁月——降职被贬河南邓州,然而从这寥寥八字却丝毫看不出他的困顿之情,反倒是能读出范公那无懈可击的强大内心。
中国历代志士,但凡可称得上内心豁达、胸襟广大的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一份超脱潇洒的淡然心境。从春秋战国的庄子、百里奚到魏晋的陶潜再到唐宋的苏轼、白居易乃至近代的胡适与周作人,他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乌云密布的黄昏,然而正是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为他们点亮了人生中最后的烛光。
淡然的心境,是儒家倡导的忘我,是道家常谈的逍遥,是佛家经传中的物空,也是深刻的自我修炼,更是能助你战胜一切的至上思想境界。
人活于世,不能祈求事事顺心,路路皆平,而当你步于荆棘之中恰逢心力交瘁之时,如能不忘孔子所说的这番话:“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适于时势临大难且不惧的圣人之勇。”那么,孔夫子那煞费苦心制得的一针强心剂早已注入了你的胸怀。
网友评论